提到武进湟里,你会想到什么?
是流传百年、口感紧实清香的湟里牛肉,还是风景宜人、引人驻足流连的美丽乡村?
千年古镇,岁月悠悠。这里,如今的恬静淡然、宜居宜业,来源于春秋更迭、冬夏轮转间积淀起的深厚底蕴。翻开历史的画卷,李唐宗室后裔、朱元璋、苏东坡等都曾在此驻足,从镇、到庙、到桥乃至于住宅、石碑……这里处处存古迹,方寸有典故。
古镇
湟里 皇里 皇族故里
湟里东濒滆湖,西瞩长荡,南眺天目,北望长江。湟里河横贯东西,孟津河纵流南北。依靠极佳地理条件,先祖们早早在此春播夏耘、秋收冬藏,繁衍生息。
相传春秋时期伍子胥在滆西黄土岸大巷里(今大沈家村)取黄土去筑阖闾城,东汉文学家蔡邕衣冠塚葬于东安夏庄村北。
在唐代,湟里属江南道常州路晋陵遵教乡,由于李文徽弃官守孝,皇上为表彰其孝道,特将遵教乡改名为旌孝乡,后一直沿用至宋代。
△ 滆西李氏始迁祖——李文徽(公元832—906),
字克谐,号琴轩,是唐高祖李渊八叔李亮(大郑王)的第八世孙
宋神宗时期,为表彰李文徽第八世孙李孝迁的高风亮节,朝廷特命工部告知当地,要求在孝迁公居住地建牌坊,并将此地封为“前皇里”,意为前朝皇族故里。该地名一直沿用至宋、元,后来人们将前皇里简称为皇里。
元、明时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水陆交通,引得四海三江的商船云集于杨柳桥畔,兴盛的商贸业辐射周边四县十六镇,外地人遂将前皇里称作“杨柳埠”。至于前皇里为何变成湟里,在历史资料里没有详细记载,据村里老辈们传说,水北村老街曾多次发生火灾,再由于紧挨河道,为乞求免遭灾难,后人在皇字前加了三点水,后来就叫湟里。另一说,为避“皇”字之讳,在后来的宋、元史书中,都将皇里记为湟里。
古刹
梵宇林立 灵庙庇佑朱元璋脱困
蜡烛庙 坐落于武进、金坛、宜兴三地交界处的湟里镇蒲村,原名祠山庙,始建于吴赤乌年间(238—251)。
据传,元朝末年,朱元璋有一次在常武境内与陈友谅交战失利,败逃至湟里镇西蒲村,见有一土地庙在前,便急忙向庙中的三尊神像祷告,后藏身庙内。陈友谅赶到庙前,见门上结满蜘蛛网,认为此处断不可能藏身,便率兵追往别处。朱元璋登基后,拨了银两修了庙宇,敕封“三帝大明王”,并派大将胡大海挑来一副石蜡台,所以这座庙就被叫作“蜡烛庙”,从此香火延续年年不绝。
△ 蜡烛庙
如今,经过修缮的蜡烛庙已经成为湟里人在重大传统节日主要祈福的庙宇。烧香祈福、礼佛静心,不管是人文内涵,还是风光景致,古寺每一个角落都精彩纷呈。
建圣庵 位于湟里镇里墅村。据《建圣庵重修碑记》载悉:建圣庵“创自有唐历宋元而递修于成化崇祯年间(1465—1644)……”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重修。新中国成立后经多次拆除,现仅存硬山式大殿5间,通阔24.3米,进深9檩10.7米,脊高6.2米。前檐原有走廊,已拆除翻修成砖墙,其余三面墙体亦已多次翻修。
△ 建圣庵与里墅小学校门
《建圣庵庙碑》及《建圣庵重修碑记》两碑石原置于里墅小学院内,1988年11月,武进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文物保护控制单位。2001年,学校搬迁后,两石碑尚存附件。2001年8月,重新修复建圣庵,庙门3间,大殿5间,重塑神像17尊,占地面积近100亩。
蛮塘庙 位于武进区湟里镇洋淀村。蛮塘庙座北朝南,清光绪年间建造,其大部分建筑已拆毁,现仅存硬山式砖木结构大殿8间。庙东西长26.8米,进深6楹8.1米,建筑占地面积为217.1平方米。庙前竖立青石质“重建碑记”碑。
△ 蛮塘庙
东岳庙 位于湟里镇东安安北村东干里。东岳庙座北朝南,现有硬山式砖木建筑3间,通阔10.5米。进深7檩7.9米,脊高4.2米,檐高2.6米。庙建筑占地面积83平方米。
古桥
有龙脉 有善心 还有苏轼的打趣
村前亭子桥 原名横渎桥,位于湟里镇村前自然村。桥亭是横渎桥的附属建筑,亭子桥位于孟津河流入滆湖的口子处。据记载,亭子桥原为木梁桥,清康熙年间(1622—1722年),贤侯赵锡礼到此询问,为何不“筑石成桥为永久计”。乡民相告无资,赵公慨然捐资首倡,里人亦乐为之。于是,改建为石拱桥。民众皆颂赵公百年之利,乃万民之福,实功德无量。清道光11年(1831年),有善举者薛焕如、薛如喜等人以赵公为榜样,发起劝捐修桥。桥成后尚有余资,乃筑亭于桥南堍。
△ 村前亭子桥、桥亭
桥亭为古时常州至宜兴间驿道旁之“驿亭”,是骑马送信的信使饮水之处。该亭用4根2.6米长的花岗岩条石作柱,上架木梁木椽构成山顶屋面,青瓦平脊,翘角飞檐,木梁架交接处的方榫上雕刻花卉纹饰。
△ 维修碑记
亭畔立有维修碑记。碑身正面、周边刻有花纹,碑额雕刻“双龙戏珠”图案。双龙之间镌刻“重建横渎桥记”6个篆体大字,下有“阳羡水西尹尔方篆额”字样。碑文题名《重建横渎桥记》,文末有“滆西余瑛撰文,滨西散人蒋宗书丹”及“道光拾壹年岁次辛卯清和月立”字样。碑身背面上部刻有“双凤祥云”图案,与正面“双龙戏珠”相对,互为阴阳匹配,取“龙凤呈祥”之意,下刻出资人的捐款数额。古石碑是古桥古亭建筑的历史佐证,具有史料和艺术审美价值。
1988年11月,武进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文物保护控制单位。2005年,武进区文化局出资再次予以修缮。2008年2月,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镇龙桥 位于湟里镇迈步村,桥南北向跨孟津河,是一座独拱石桥,桥南原有一座关帝庙,故又称关帝庙桥。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建,民国9年(1920年)重修。民间传说:“洪水暴发即为蛟龙发水。”乡民往往视水灾是蛟龙所致,发生旱情又视龙王为祥,故此,自古以来,祭祀龙王龙母,祈求乡邑太平,年年岁岁,从不间断。取“镇龙”之意。即为用桥镇住蛟龙,不让其造成水灾,反映群众避祸趋利,祈求平安的意愿。
△ 镇龙桥
镇龙桥曾是城南驿道间驿桥之一。据当地耆老介绍,历史上有驿道沿孟津东岸南北展开,过镇龙桥后则跨够爬桥至香泉村,驿道沿孟津西岸南行。这说明,镇龙桥是常州通往宜兴的重要孔道。考古桥地形,桥之北堍有大塘一方,折西百步方能沿驿道北行。站在桥中央,即见孟津对岸东坡当年迈步之村。
2011年1月,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常州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青龙桥 位于湟里镇武宜村周家湖。青龙桥是一座独拱桥,位于武宜村的黄渎港上,南北走向,始建于明代初年。
△ 青龙桥
相传青龙桥亦与朱元璋有关。明初,朱元璋派刘伯温巡视此地,发现黄家渎形若龙身,两岸土丘形似龙睛。朱元璋闻知此情后,命刘伯温造桥数座,断此龙脉,青龙桥为其中一座。如按此说,此桥应始建于明初,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
又传,洪武初年春,刘伯温随朱元璋在武进、宜兴一带相地,寻找建都之所。途经黄家渎时,见此地东濒滆湖,西近孟津,两侧水潭犹如龙睛,风水极佳。洪武帝龙颜大悦,于是对刘伯温说:“此地不作京都,也可作朕之离宫,爱卿不妨在此建个标志,或许来日可派上用场!”刘伯温听罢,连声道:“是!是!是!”来年春,刘伯温再来东安,在黄家渎上建桥名“兴隆”,寓意兴隆昌盛。久而久之,老百姓呼“兴隆”为青龙,青龙一名由此而来。
2011年1月,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常州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够爬桥 苏东坡与好友佛印到滆湖游玩之时,曾到过湟里。一日,苏东坡和佛印在晚步村用早餐时,乡里人告诉他们,此去南面二里有一童兴禅院,院内有一眼泉井,其水清澈可口,不妨前去一游。
△ 够爬桥
苏东坡和佛印听后大喜,一路小跑而去,途中有座桥又高又陡,他们爬到桥顶已是气喘吁吁,佛印说:“居士,这桥真够我们爬的。”东坡长出一口气道:“那就叫‘够爬桥’吧。”这就是够爬桥的由来,当地人也称其为“狗爬桥”,后因陆路改道,此桥于1994年东移重建,重建后改称为“东村大桥”。
香泉亭 东安香泉塘里村,村东有牛郎庙,桥西堍下原有香泉亭,亭旁三座石桥鼎立,气势浩然,“百步三桥”闻名远近。亭中有“坡仙遗迹”匾额。亭内有三块石刻碑记。亭内有香泉井,据传该井为东坡所凿,“泉香洌,能治病”。亭三面用木块装置作凳,亭上四串角装饰如彩带,古有香泉名亭之称。
△ 香泉亭
另一说,据《舆地记胜》载: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有别业”在滆湖。相传苏东坡曾在塘里村买田。据该地民间传说和世居塘里村的陈姓、朱姓家谱记载,都只有东坡自宜至常,漂湖而过,因遇风暴,到此避风浪之说,并无别业。
苏东坡到塘里,进亭休息,喝了亭中井水茶,颇觉清香解渴。欣然提笔为亭提名“香泉亭”。
古往今来,香泉亭屡建屡修(无考查)。在1922年重建,共化银1200多两,由姚木匠和奚大光等人负责施工。现亭已拆,除石基和井圈尚有残存外,其它遗迹70年代被毁。
乾圩桥 位于湟里镇迈步村,跨乾圩浜,东西走向。原为石拱桥,后改为一座单孔平板石桥,桥面由3块并排一起的石条组成。
周家桥 位于湟里镇洋淀村小长湾组,南北向跨芦沟头河。桥面用三块金山石质石条铺设而成。现桥损坏严重,桥南、北堍均已基本倒塌,只存桥面和桥墩。
新桥 位于湟里镇西安村行政村街里自然村,桥东西向跨渎东河,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新桥青石质,长19.8米,宽2.3米,桥拱跨径4.2米,东、西侧各有石阶17级。现桥残破不堪,桥面上长满杂草,南、北侧面损坏十分严重,不少标乔石已落入河中。
△ 新桥
精彩不胜枚举 遍布光阴散落的痕迹
石牌坊、木牌楼 清乾隆十年,在今东安镇上街头,建有麻砂石石牌坊一座。坊高二丈许,下端蹲两尊石狮,侧首睁眼裂咀栩栩如生。坊中横匾额铭刻:皇清旌表乡贡进士裴友浩之妻贞节坊等字样。坊上形似摇篮,四周围着大小不同的石块,刻花纹,镂小孔,形态各异。东西两端,各置天鹅状石一块。中间以葫芦结顶,造型奇夺美观。
明天顺年间,在裴氏宗祠门前,建有一座木牌楼(石牌坊西首),楼高两丈左右,牌楼下方,横着八尺有余的睏枕石一条,两端各有合抱粗的石柱两根,在石柱上方置两根横木,中间有匾额,上书“文武世家”四字,横木上竖主心木数根,向四周延伸,其间置有曲棋椽木千余根,纵横交错,相互搭配,上面覆盖砖瓦,除屋脊外,还有四角,形如香亭,造型雄伟壮丽。
以上楼、坊,1949年时仍完整无缺,牢固坚实。是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结晶。在50年代,楼、坊先后被拆毁,一对石狮尚存。
洋淀庄薛宅 建于清朝的洋淀庄薛宅位于武进区湟里镇洋淀村。洋淀庄薛宅座西朝东,一进三开间,砖木结构硬山式建筑。薛宅南墙用泥砖砌成,其余三面墙均是下半段用大块青石上半段用青砖砌起。青石组成的墙面高1.45米,约占整面墙的1/2。房屋建筑面积为94平方米。
△ 洋淀庄薛宅
“张家巷骨塚碑记”碑 竖立于湟里镇安西村巷头上39号西15米。石碑为金山石质,立碑时间为光绪丁亥年(1887年),高1.25米,宽0.7米,厚0.17米。
△ “张家巷骨塚碑记”碑
蒋塘石龟 位于湟里镇蒋塘村前蒋塘村民小组的御史坟河南边。蒋塘石龟,龟形,青石质。石龟因风化而有较大程度的损坏,龟首耳目不辩,龟背出现多处大小不一的裂纹。据当地老百姓反映,此龟原为当地一御史坟边的神兽,现御史坟已不知方位,只有石龟存于御史坟河边。
△ 蒋塘石龟
湟里环境优美、物阜民丰,平坦肥沃的土地,纵横交错的河港、星罗棋布的荡塘,给湟里人以衣食之源、灌溉之便、舟楫之利、鱼虾之鲜。
湟里古迹不止于此,湟里文明也不止于此。作为远近闻名的商埠古镇、工贸重镇、滨湖名镇、文明新镇,湟里承接了古老的底蕴,也焕发了新生,2023年10月20日,入选“2023年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武进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