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资讯> 地名信息

探秘三星村遗址

网址: 日期:2024-12-02

龙城.jpg

 

考古界有云:南有海昏侯墓,北有兵马俑。坊间也有说:南有广汉三星堆,北有金坛三星村。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密入选199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常州市金坛区三星村遗址之迷。


21.jpg

金坛三星村遗址航拍图 图源:“金坛三星村遗址”微信公众号

 

金坛不是黄金酒坛

 

金坛,因当地茅山号称“第八洞天”,为道教洞天福地,所以我们很多人都以为金坛是供奉神仙的黄金大坛子。

 

其实,金坛的名字由来,与茅山华阳洞有关,清《茅山志》记载,华阳洞内有五个洞口,三隐二显。洞中有天市坛,秦时名为“句金之坛”,又称“百丈之坛”。《天平寰宇记》说,“取邑界句曲之山、金坛之陵以为号。”

 

由此可见,金坛,并不是金色的大坛子。“坛”,为其本意,古代用于祭祀的高台,类似北京的天坛、地坛;“金”,原来是“金沙布地”,也不是金子,而是金色的沙土。也就是说金坛,是金黄色沙土夯筑的大大的祭祀坛台。这一解释,在下文的考古发掘也得以佐证。

 

三星村不是三星堆

 

看到三星,大家自然联想到三星堆。其实全国有很多地方以“三星”命名,这或许有先民对星相的崇拜与使用,也可能有当地地形的因素。三星堆位于四川省广汉市,开始叫广汉遗址,后来又叫月亮湾遗址、中心遗址等,再后来,因为当地叫三星村,遗址附近又有三个小土堆,和对面的月亮湾,正好形成三星供月的形态,所以最终被文艺范儿命名为“三星堆”遗址。

 

而金坛三星村遗址是因为第一次发掘地位于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西岗镇三星村,根据考古命名从小的原则而得名。当然,金坛的三星村得名,可能也是当年祭祀或当地地形对应参星(猎户座)等有关。

 

金坛三星村遗址,是苏南地区保存好、面积大的一处马家浜文化晚期至崧泽文化时期文化遗址,距今约6500年至5500年。遗址自1993年首次发掘以来,出土大量文物,引起轰动,入选“1998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2006年,三星村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3年启动第二轮考古发掘,最新考古成果表明,这里为一处中心有大型土台、四周有河道及围沟的临水聚落,围沟内面积达30万平方米,遗址总面积更是超过35万平方米。

 

三星村不低于“五星”

 

金坛三星村遗址第二轮考古发掘的浮选工作虽是刚刚展开,但已发现了炭化稻遗存及密集羼合(音颤合,把不同的东西掺混在一起——编者注)的水稻壳。遗址的灰坑中还有大量鱼类、龟和甲鱼等骨骼,出土的渔猎工具也十分发达,网坠、鱼镖数量众多,甚至还发现了形制独特的渔网葬。

 

据最新研究表明,三星村遗址人骨粗壮,健康标识类疾病较少,相对于同时期其他遗址,其营养丰富程度可见一斑。

 

三星村遗址大体由中心土台、北部居址区和南部墓葬区构成,分区布局明显。遗址中心的黄土台系人工堆筑而成,面积近一万平方米,初步推测与公共活动和仪式行为相关。在台地边缘,已发现10余座无随葬品的低等级墓葬,疑为奠基之用。

 

黄土台以北推测为居住区,2023年的发掘揭示了5座形制规整的红烧土坑,平面均呈方形,内里紧实填埋大量红烧土块,除少量陶片外几乎不见其他遗物。红烧土块有大量明显的木骨泥墙痕迹,可知该区域应当存在过大量房屋。

 

22.jpg

三星村遗址墓葬上方土壤中发现的螺壳 图源:“常州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南部公共墓地距今6000~5500年左右,面积约1.6万平方米,延续时间较长。主要以螺蛳壳、蚬壳等堆筑而成,逐层挖坑设墓,不断加高,最终形成墩状堆积。其墓葬分布也极为密集,存在大量叠压打破迹象,甚至数具人骨层层叠压,也被称为“丛葬”。仅在已发掘的525平方米内,就发现了1200余具人骨,数量之多、密度之高远超同期。这些人骨之所以能保存如此完好,专家说可能就因上面这些含碱性的螺蛳壳,降低了酸性土壤的腐蚀性。

 

在发掘中,发现遗址鼎盛时期,大量随葬玉石器,多为马家浜文化传统的玉珏和玉璜,也有石钺、石刀和石锛等石器。出土的大量精美的骨、角器,表面还有大量几何形刻纹,有的骨管内还藏有尺寸不一的骨针。

 

新近出土的云雷纹器盖、刻纹骨版、象牙质瑁饰和钺饰等,除了表现出娴熟的工艺和原始的文化,也表达了三星村人的深层世界观。

 

庞大的人口数量、规划的聚落形态、发达的手工产业、复杂的意识形态——三星眩耀、阶层分化。于是,江南地区轰轰烈烈的“古国时代”正式拉开帷幕……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常州宣传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