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曰坊,近城曰厢,繁华始于斯,文化起于斯,记忆源于斯......老城厢留着常州人的乡愁。
摄:路易
带方位词的地名,如“东南西北”、“上下前后”,反映着人们对地理特征的认识,也指明了该地区的空间方位,常州老城厢里,以方位词命名的的地名很多。
东下塘
将军之巷,秋白居处
摄:双桂女
熟悉青果巷的朋友,一定听说过东下塘,从弋桥到琢初桥,与青果巷隔市河相望的小街就是东下塘。
沿河岸有三将军弄、乌衣浜、淘沙巷等,淘沙巷与和平路相接,三将军弄、乌衣浜连接吊桥路。而清代《常州赋》中“问将军之巷,前烈难追”里的“将军之巷”,说的就是这里。
东下塘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迹众多,除了三将军弄、乌衣浜、淘沙巷,其东还有东山亭、刘宗祠、李公祠、赵家弄等;中间有中新桥、乌衣桥,瞿秋白少年时也曾居住乌衣桥畔;其西有荆溪馆、琅琊庙、杨氏戏楼、怡园等遗迹;河南岸设有“官摆渡”。
西瀛里
西营所在地,望族聚居区
提起西瀛里,最先想到的就是常州古城墙遗址,现存城墙自表场至水关一段,始建于明洪武二年,西瀛门处原有书法家唐驼书“西瀛门”三字门额。
西瀛里得名源于明初,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将汤和驻守常州,这里是西营所在地,因常常失火,故改名西瀛,取以水克火之意。
西瀛里文保区原是常州望族庄氏的聚居地,以传胪第为中心,传胪第是一处完整的明清建筑群。明朝时期,庄应会殿试获二甲第一名,即传胪,遂改原惟祺堂为传胪第。
南大街
百年商脉,见证繁华
邮电大楼(现五交化大厦处)
南大街虽是中国城市常见的街道名称,但常州南大街,经历了数百年历史沧桑,奠定常州百年商脉基础,见证常州的繁华与兴盛。
常州南大街,北起延陵西路,南至弋桥,明清时称“大街”,这条全长五百多米的街道,是常州历史上最早的商业街。西瀛里、青果巷、双桂坊与之相连,大街东西两侧店铺林立,20世纪20年代后称“南大街”。
民国时期,南大街为3~4米的条石路,1937年拓宽为9米。后南大街又经多次改造,2005年,南大街商业步行街竣工开街,南大街迎来了新的时代。
北直街
名居荟萃,交通要道
图源:常州史志
北直街又称鼎新坊,南至东横街,北至青山桥,全长450米,过去因位于青山门,也就是大北门前,因此而得名。
北直街最早在明代洪武初年就已出现,街道上名人名居荟萃,街之南段有新都大剧院,屠氏宗祠,中段有民初乡贤朱稚竹所建的长沟别墅,旁边还有常州名医屠揆先故居。新中国成立后,朱普生、屠揆先在此创办中医联合诊所。
北直街的街名沿用至今,现在仍然是常州市区的交通要道。
局前街
老城“中心”,古建林立
局前街位于常州老城区中心,东起和平路,西至北大街,全长1070米。
《武阳志余》中记载,明初洪武年间,常州知府张度在此设立杂造局,为地方制造缎匹、箭枝之场所。因此街位于制造局前故名。西段为县巷“武进县衙”;街内古建遗址林立,是郡城子城厢。百年名校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就位于此街。
局前街上宗庙祠堂、节义牌坊很多。从化龙巷向东,有记载的古建筑旧址就有先贤祠、龙城书院、先贤卜子祠、营田庙、晏公庙、太平天国护王府等。
前后北岸
状元及第,文脉所系
前后北岸南边通向延陵西路(原东大街)。解放前,后河由此穿城出东门入运河。此处位于后河北岸,旧称北岸街。经历变迁,后河填没,仍沿称旧名。
后北岸东边通向县学街,因位于前北岸之后而得名。旧时此间处于白云溪沿岸,风景佳丽,明清两代文人学士居此者甚多。
前后北岸堪称常州的一处繁华胜景,曾经碧波环抱、烟桥画柳,曾经龙舟竞渡、百舸争流。这里原是三面环水的半岛,古称白云尖。明清以来,名士云集、灿若群星,是常州的文脉所系。
除此之外,还有东横街、西横街,北大街、西仓街、城南街等等,常州城里以方位词命名的地方数不胜数,常州地名林林总总,各赋内涵,还有更多有意思的地名和背后的文化故事等着我们挖掘!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河畔中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