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资讯> 地名信息

地名常州之半山亭

网址: 日期:2025-09-22

龙城.jpg

 

半山亭,位于现北大街南口,为纪念曾任常州知州的王安石而筑。王安石,号半山,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任常州知州。期间,王安石兴修水利,关心百姓疾苦,深得常州百姓爱戴。王安石离开常州后,地方人士在此建造“半山亭”以示纪念。

 

1.jpg

 

半山亭属砖木结构的凉亭,六角形,建在地势稍高的土阜上,有石级可登临。亭的西边巷口镌刻有楷书“半山亭”三字。凉亭的南面不远处即后河,设有石砌码头,当年王安石赴任常州知州时就是从此码头上岸,调离常州时也由此登船起程。

 

王安石(1021—1086),江西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王安石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少好读书,记忆力极强。宋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常州知州、翰林学士等,从熙宁三年(1070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2.jpg

 

王安石自宋嘉祐二年至嘉祐三年任常州知州。他经常深入所辖各县乡镇察访,体恤民情,关心百姓疾苦,注意兴修水利,对社会弊端忧心忡忡。北宋时常州属两浙路,下辖晋陵、武进、宜兴、无锡四县,人口近二十五万,地处全国最富庶的太湖地区,物产丰盈,是漕运的主要源头之一,对支持北宋王朝的军政开支和官僚阶层的奢侈用度,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王安石到常州后发现,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常州地区的运河治理刻不容缓。常州一带地势复杂,有高亢的丘陵,也有低洼的水地。长期以来,河道淤塞,水流不畅。王安石即从所辖各县调集民工,开始疏浚常州境内运河。然而此举伊始便遇阻力,司马光之兄司马旦,时任宜兴县令,受王安石管辖,他极力反对王安石开浚运河,认为是劳民伤财之举。“旦言役大而亟,民有不胜,则其患非徒不可就而已,请令诸县岁递一役,虽缓必成。”这使王安石开浚运河的计划举步维艰。恰在此时秋雨大作,连绵不断,督工者纷纷托病不就,各县夫役也叫苦不迭。王安石面对“天灾人祸”,只好宣布停工,浚河一事,就此作罢。

 

嘉祐三年,王安石向朝廷递交有名的“万言书”,要求“改易更革”,这是他根据当时社会现状提出的改革建议案。当他调任江东刑狱提点离开常州时,还诗赠继任的沈康曰:“作客兰陵迹已陈,为传谣俗记州民。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相仍市井贫。常恐芬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诗中流露出对常州的无限关怀之情。

 

来源:《地名常州•名人遗泽》2010年版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常州政协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