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化街南起劳动西路,北至弋桥,整条街呈西南东北走向,全长近900米。
现在的广化街由北端的原小南门直街(弋桥至广化门)、老广化街和木匠街等三条街组成。
弋桥原名驿桥,此桥建于唐如意年(691),因桥旁有毗陵驿(荆溪馆)故名。南唐时(937-958)常州刺史徐铉有诗云:
曾持使节驻毗陵,长与州人有旧情。
为报驿桥风月夜,舍人须鬓白千茎。
宋天禧年间(1017-1021)此桥重建,故又名天禧桥。
小南门直街素称繁华之所,明弘治年进士,立兴都尉杭淮在《南真武庙(青果巷西段)记》中曰:“毗陵为三吴咽喉,八方辐辏,天禧桥里尤为市趋都会。”可见当年之盛况。
老广化辟街建于抗战时期,此街原北起广化门(又称小南门),南至尉司桥(俗称御史桥),抗战前尚未有广化街,从明洪武二年(1369),常州守将汤和筑新城广化门,至民国二十七年(1938)拆除广化门瓮城约570年间,这一带百姓进广化门(即进城)的唯一通道就是城南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化街经过多次扩建名,1979年改名为南大工业街,1981年连同木匠街统称为广化街,后又延伸至弋桥,统称广化街。广化街路面原由“金山石片”铺成,后在上面浇筑柏油而成平坦大道。
广化街中段跨越的广化桥,据《常州赋》载,此桥建于宋代,原名尉司桥,因桥北堍有尉司衙门,故名之。明代京杭大运河现市河(西下塘、东下塘、椿桂坊)段淤塞严重,万历九年(1581), 常州知府穆炜,利用汤和收缩常州城拆除外罗城后遗留下来的护城河道,加以拓凿通成新的大运河道,并对尉司桥进行改建,遂成青石质的单孔石拱高桥,桥坡南北各有阶石数十级,桥面两侧里竖有青石栏板及望柱,桥面中间嵌有独轮车道,南北桥端两侧各置有盘陀石。由于桥高,能望得很远,据说,站在桥上能看到白荡中连接天地的“通天芦”。
但由于桥太高,数百年来,往来行人一直颇感不便,特别是上城换粪的农民,挑着沉重的粪担,迈着艰难的步子,上下过桥实在不易。1928年左右,时任桥北御史桥小学校长的地方绅士朱凤宵先生,倡议改建平桥,他以当地“大先生”的名义,向四乡八镇的厂主、富商、乡绅等广为求助募化,集资改建,得到社会各方响应。于是,采购备料,在同年秋季枯水期间,筑坝断流,拆旧桥建新桥,1929年夏,坚固崭新的钢筋水泥平桥建成。由于桥位于广化门,建桥资金又系募化而来,其桥被命名为“广化桥”。上世纪七十年代改建成双曲拱桥,现在的广化桥1999年改建的。

(摄于1950年代)
广化桥南的木匠街,是过去常州木业作坊集聚的地方,短短一条400 余米的街道两侧,鳞次栉比的木作店铺不下40余家。工匠们除在店堂中作业外,还有临街在人行道甚至街道边劳作,进行着弹线规划、双人剖锯、凿眼装样、平刨修正、取料裁割、熏烤弯直等各种工序,店前檐下堆放大量板材方料及其他原材料,形成这一行业在常州独特的风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一段时间内,常州举办俗称“行会”(即庙会形式)活动非常活跃,每年春季都要举行,广化街是重点活动地段,届时街上异常热闹,沿街多处设置祭拜神灵的供桌,出会行列行至案前都表演一番,出会队伍中除抬有数尊泥塑神像、化妆表演三十六行的人员外,尚有调龙灯、舞狮子、荡湖船、走马灯、“八仙”、“掮轮车”、踩高跷、舞钢叉、烧手香、舞大刀、耍三节棍及蚌壳精、乌龟精、牛吃蟹、吹牛皮、连体人摔跤(俗称鬼打架)等项目,甚至还有装扮戏剧人物表演“打渔杀家”、“苏三起解”、“白蛇传”。当时掮的轮车,不像现在人所画和杨桥所扎的那样小物件,光竹架就高达170公分,宽40公分左右,外挂多种装饰物,顶端坐上两个幼童,其重量相当可观,所以行进时要有执叉的两人以上护围;至于踩高跷,由木匠街上的师傅包下来,他们是踩高跷的能手,其中一位徐姓年轻师傅,能踩二丈左右高的木跷,行走在当时还是金山石片的街上,如履平地,还要表演一些高难动作,在他左右,有三、四个人手持长竹竿和长叉保驾跟随,前呼后拥,遇到过街电线,由持竹者挑起,踩跷者猫着腰通过,休息时就坐在街边的屋上,特别显眼,据说,木匠街高跷队以扮梁山108将表演最为精彩。辛亥革命常州光复时,高跷队扮演“四杰村”,最高者达两丈余。民国二十二年(1933),应上海工商界邀请,专程前往表演,一时轰动上海,行会参与人数,多达近千人,队伍长达三、四里。
庙会活动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被取消,广化街也从常州的民俗风情街变成了现代城市交通要道。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百年南大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