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资讯> 地名信息

狮子巷:常州“洪氏双杰”从这里走出

网址: 日期:2025-08-28

龙城.jpg

 

常州的东门,有两条孪生的小巷,叫狮子巷:东面的称东狮子巷,西面的称西狮子巷。这里并不是因为养过狮子而得名,而是因为这里曾有过一对青石大狮子。

 

在常州,西狮子巷只是众多普通的小巷之一。但是,因为这里走出了“洪氏双杰”,西狮子巷又不那么普通了。

 

 

洪亮吉和洪深都曾在这里生活

 

“西狮子巷的地名,和石狮有关。”洪亮吉纪念馆原负责人朱剑虹介绍,老常州政成门内的东直街(今延陵东路)北侧,为原常州府游击署(又称游击府,原在东狮子巷),前面立有两只大石狮。石狮东边有一条小巷,名东狮子巷;石狮西边又有一条小巷,名西狮子巷。

 

常州1.jpg

东狮子巷路牌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游击署衙门及其前面的大石狮不复存在,而东、西狮子巷南口又各立起一对石狮,成为名副其实的“狮子巷”。在西狮子巷南端西首,便是洪亮吉故居,内有门楼、风雪授经堂、更生斋,以及庑廊、叠石、小池等建构,简约典雅,称西圃小园。因旧城改造,洪亮吉故居于1994年向东北移建,当年标志古巷的四只石狮今已不复存在。

 

常州2.jpg

洪亮吉故居内庭(庄志浩摄)

 

如今,洪亮吉纪念馆(洪深纪念室)位于天宁区东狮子巷20号,毗邻二十四中、天宁禅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41平方米,为常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洪亮吉及其第六世孙洪深,是两位非常杰出的人物,被称为“洪氏双杰”,在常州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常州3.jpg

洪亮吉纪念馆(洪深纪念室)内关于洪深的介绍

 

洪亮吉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榜眼,清代大臣、经学家、文学家,毗陵七子之一。他胸怀报国之志,一生研学传承文化。因上书呼吁革新时政惹怒皇帝,他被流放伊犁。晚号更生居士,在狮子巷著书讲学十年。

 

洪深是近现代中国话剧、电影先驱,出生在狮子巷的洪宅。他远赴美国哈佛大学学习戏剧,引进欧美戏剧舞台的理论体系,改革中国戏剧舞台,开拓中国影剧事业,为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和新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朱剑虹介绍,著名影星洪金宝也是洪亮吉的后代,“洪深的大弟叫洪济,洪金宝是洪济的孙子。所以,洪金宝是洪深的侄孙”

 

 

老居民见证西狮子巷的历史变迁

 

常州4.jpg

东直街西狮子巷旧影(丁仲元摄 常州市档案馆藏)

 

常州5.jpg

现在的狮子巷

 

“这是一条历史悠久、充满故事的老巷。”常州老市民唐仲庆儿时曾寄居在姨母家,是在西狮子巷长大的,西狮子巷的吴家大院就是她姨母家。

 

唐仲庆回忆,吴家大院在西狮子巷的中后段,是大户人家,典型的书香门第。他的姨母本姓司,舅公是晚清上海法政大学毕业的学生。“可惜舅公英年早逝。姨母嫁到吴家后,就随夫家姓吴,继承了吴家行医的祖业。”

 

在常州,西狮子巷只是众多普通的小巷之一,但这里也充满着文化气息。

 

“在西狮子巷的西口,曾是洪亮吉的故居。西狮子巷口的东面,是一排高大的老式建筑,都是几进住宅的大院。后来看到一些书刊资料,才知道那里是著名摄影家吴中行先生的老家。”

在唐仲庆的记忆里,西狮子巷曾聚集了几家祠堂和佛庵。巷子中段靠东,原是游击府第。小巷往里,靠西的是胡家祠堂,里面是宏伟的享殿,供奉着胡家的先祖。后来,该祠堂被充公,曾住过国民党军队的家属,解放初期曾作为监狱。西狮子巷的深处,原来有两座尼姑修行的庵堂,西边的叫兴隆庵,东边的叫极乐经舍。解放后,这两处庵堂均被废除,一处改为百姓住宅,另一处改为里弄工厂。从此,西狮子巷浓重的宗教气息烟消云散。

 

唐仲庆记得,西狮子巷老邻居们都是很和善友好的邻里。“从前巷的潘家,到陆家、戈家,再到后巷的施家、张家,大家都和睦客气相互尊重。当年,小巷的长辈都尊称我姨母为吴先生,因为她是名医,有些声望。”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大潮激荡神州大地,古老的西狮子巷发生巨大变化。胡家祠堂被拆了,建起两座筒子楼。后来,吴家大院所在的地方建起了教育楼。

 

进入新世纪,西狮子巷两头高楼林立,巷里又有一些老宅,新老交融,洋溢着浓浓的时代气息。

 

现在,常州市区更大了,高楼林立,绿树成荫,市容更美丽,交通更便捷。“从湖塘乘地铁一会儿就到了市中心的文化宫,再从罗汉路慢慢往东走约百米,就到了西狮子巷。”唐仲庆说。

 

 

除了狮子巷常州还有一些地名和驻军有关

 

“提到狮子巷,就要说一下小营前,这两个地名有着紧密联系。”常州文史研究者陈伟堂介绍,小营前虽不是常州具体的街巷,却是常州的重要地名,因为它是常州老城东西南北的中心,是交通锁钥,“小营前地名还有一个说法,1860年太平天国李秀成的先头部队(小营)曾驻扎在此,故名小营前。”

 

历史上,小营前是明清时常州守备营的驻兵处,清乾隆《武进县志》记载,常州城守备营初设守备一员,马步兵三百名。康熙十一年(1672)增设游击一员,管辖武进、无锡、宜兴三县城防事宜。游击府在狮子巷(今二十四中内,游击府大殿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游击将军官阶从三品,统领绿营(汉军)兵。

 

陈伟堂说,常州和驻军有关的地名不止狮子巷:西瀛里曾是明初大将汤和的驻兵之地,旧称“西营”;民丰窑曾是烧砖瓦的窑场,因地势较高,明清时期驻军曾将此地作为大教场的检阅台;老常州都知道的另一老地名马园巷也曾和驻军有关。

 

据《常州府志》记载,宋代,马园巷是驻军操练演习的教场。宋末,常州因抗元遭屠城;元代,这里成为蒙古兵营养马处;明清两代均沿称为马园。马园周围之巷,又区分为大、中、小、后四巷。马园巷的建筑很有常州特色,有古宅、古庙、古庵、古井等,进入马园巷常令人流连忘返。随着城市发展,马园巷、正觉寺、黄家弄、金鱼弄等陆续消失,但大马园巷18号已建成盛宣怀故居,大马园巷地名得以保留。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常州档案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