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资讯> 地名信息

原来,常州也有沙家浜

网址: 日期:2024-06-03

常州龙成.jpg


20世纪60—70年代,沪剧《芦荡火种》在上海公演,曾经风靡一时,人们便知道苏南有个“沙家浜”,沙家浜出了个阿庆嫂与沙奶奶;后来,中国京剧院根据沪剧《芦荡火种》改变为京剧《沙家浜》,成为八个样板戏之一,观众更广,名声更响,沙家浜这一“地名”更成为众所关注。

 

沙1.jpg

△ 京剧《沙家浜》智斗片段剧照

 

实则,剧中的“沙家浜”这一名词,正与阿庆嫂一般,是舞台艺术中构建的地名、人名。而作为实际地理意义的地名,武进倒是有真正的沙家浜。被誉称“芦荡火种”的新四军伤病员也与武进有关,就是在武进戴溪瞿家巷成立的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的战士。

 

沙2.jpg

△ 《湟里镇志》及《武进志》

 

沙3.jpg

△ 《湟里镇志》有关“沙家浜”的记载

 

沙4.jpg

△ 武进沙家浜

 

据地方志记载,沙家浜在现在武进区湟里镇村前村(原武进县村前乡)。《武进志》第一编第三章·自然村:“湟里镇—大沈家—沙家浜”。新编《湟里镇志》第一章·行政村、社区概况:“大沈家村由沈家、西圩里、大圩荡水产村、沙家浜4个自然村组成。”沙家浜位于大沈家村南,村落不大,主要有沙姓聚居,历史上与大沈家村一带曾称黄土岸。东汉《越绝书》所云“伍员取利浦、黄渎土筑阖闾城”之黄渎,就指武进黄土岸。沙家浜作为河道,沟通大圩荡与滆湖。

 

大沈家村原书记就姓沙名留全,父辈有沙大根、沙小根等兄弟五人。与沙家浜不远还有沙家坝(位于北杨庄村),说明村前一带沙姓有点出名。

 

 

江南抗日义勇军总指挥部

“芦荡火种”与武进戴溪瞿家巷的渊源

 

沙5.jpg

沙6.jpg

△ 武进戴溪瞿家巷“江抗”总指挥部旧址及碑文

 

武进沙家浜与京剧《沙家浜》没有直接关联,但与武进地区抗战历史密切相关。

 

1939年5月1日,新四军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命令六团团长叶飞、副团长吴焜率部从茅山地区出发,挺进武进南部,一路经过湟里、村前等地,最后到达戴溪瞿家巷(今瞿家村),与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第三路纵队会合,成立“江抗”总指挥部。梅光迪任总指挥,叶飞、何克希、吴焜任副总指挥,刘松清任政治部主任,吕平任政治部副主任,乔信民任参谋长。

 

“江抗”总指挥部设在戴溪乡瞿家巷高家村。经过80余个春秋,总指挥部旧址至今尚在,历史遗踪依稀可辨。

 

沙7.jpg

△ “江抗”东进前誓师大会合影

 

“江抗”是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领导的一支有生力量,经过整编,新四军一支队六团对外改称“江抗”二路纵队。“江抗”三路纵队则由中央特科委派何克希、吕平、刘史明以“华东人民武装抗日会”名义在江阴西石桥建立的梅光迪部。

 

1939年5月5日,“江抗”总指挥部率二、三路纵队共1000余人,从戴溪、洛阳一带出发,拉开了新四军东进的序幕,部队途经无锡梅里、苏州北郊,到达常熟南部,7月,直抵上海近郊。

 

1939年9月,根据抗日斗争形势,“江抗”一度西撤,在昆承湖、阳澄湖一带留下部分伤病员(即后来众人所熟知的36位伤病员)坚持敌后斗争,红色经典《芦荡火种》(后改《沙家浜》)根据以上真实事迹编写而成。

 

 

演绎与历史

两处沙家浜的考究辨析

 

历史上的常熟并无沙家浜的地名,新四军伤病员坚持斗争的发生地在唐市镇与阳澄湖、昆承湖一带。

 

1992年3月,常熟从“传承红色基因、开发红色旅游”目的出发,芦荡乡撤乡建镇更名为沙家浜镇,实现了由舞台表演到行政建制的华丽蝶(转)变。

 

2003年,沙家浜镇与唐市镇合并,设立新的沙家浜镇,政府驻唐市镇。今天昆承湖一带芦苇荡建成著名的沙家浜旅游风景区,享誉全国。

 

沙8.jpg

△ 1929年大圩荡图

 

武进的沙家浜同样处于湖区,著名的滆湖比阳澄湖大出数倍,面积达到180平方公里。而沙家浜一侧的大圩荡,面积也曾达数千公顷。

 

按明代万历戊申(1608)薛从龙撰《村前薛氏家乘》序文“滆湖西黄土岸大巷里有大圩荡,广纵数千顷,滢波芦苇,环绕其宅。迨至元年,土寇啸聚,屡肆焚劫,因去大巷里二里许,卜吉以居,名曰村前。”“广纵数千顷”是什么概念?一千顷就是15000亩,数千顷就是数平方公里。杭州西湖面积现为639公顷,当年大圩荡水域是杭州西湖的数倍,至今仍是滢波芦苇,环绕村宅。

 

 

四·一四沈家大桥保卫战

武进沙家浜的抗战记忆

 

武进沙家浜虽然没有新四军伤病员在此养伤,但在抗战中同样留下中国军队与日寇英勇奋战的悲壮故事。

 

在叶飞、吴焜率领新四军进发武进戴溪、建立“江抗”总指挥部20天后,日军企图打通常州城与宜兴、溧阳、金坛之间的水陆交通,围剿新四军茅山根据地与国民党军正面部队,于是在大圩荡及黄土岸(大沈家村、沙家浜一带)派出重兵。防守的国军与之展开激战,史称沈家大桥保卫战。《湟里镇志》第十三章·第一节作这样简述:“抗日战争时期,此地曾发生过著名的‘四·一四’沈家大桥战斗。1939年6月1日,日军妄图占领此地,向西可直通湟里,沟通金坛,向南可沟通宜兴、溧阳。日军首先开炮,但遇到地方保安二团和赶来增援的国民党67师将士的顽强阻击,战斗十分激烈,敌军死伤惨重。”

 

沙9.jpg

△ 大沈家村

 

“四·一四沈家大桥保卫战”又称湟里镇战役,战斗经过是这样的:1939年5月,日军派出汽艇,在滆湖一带骚扰游弋,侦查地形,地处滆湖西岸的嘉泽、村前、湟里数乡成为中国军队与日军的必争之地。1939年5月底,国民党军第三战区67师组成突击兵团,挺进苏南,到达武进,以阻击日寇。

 

5月30日夜,67师199旅下属4个营,在滆湖西岸港口、长坝头一带与日军展开激战;另一部则在成章、夏溪一线与日寇交火,至6月1日晨,毙敌200余人。同日下午3—4点钟,日军长滕部队汽艇由滆湖向黄土岸(大沈家村、沙家浜)一带开炮。接着,汽艇运载日军由脉息港经安欢渎向沈家大桥进发,登岸攻击中国军队,是日为农历四月十四(故称四·一四沈家大桥保卫战)。

 

6月2日,日军首先剑指夏庄桥,占领窑上、张家村,企图掩护主力渡过孟津河。国军378团乘日军渡河之际,从两翼袭击,致使200余日军落水。

 

日军遭到国民党军顽强阻击后,于是集中主力2000余人,100余艘“铁舟”,并出动数架飞机进行轰炸,妄图抢占沙家浜附近的沈家大桥。在烟幕弹与飞机的掩护下,日军连续发动7次冲锋,一次次地被中国守军击退。

 

翌日晨,日军改变策略,出动数10艘“铁舟”迂回至大圩荡中,并在滩头登陆。67师守军两面受敌,只得退至大沈家村的中巷与后巷。日军猛追不舍,两军短兵相接,展开了一场血腥的白刃战。这一战斗持续至6月4日,中国军队才撤出黄土岸(大沈家村、沙家浜),战斗进行了5天。

 

在这次此战斗中,中国军队击毙日军岛田大队长,敌军死伤1000余人。67师守军在这场战斗中同样作出了重大牺牲:378团中校团副周柏英、营长翟连云及400余名官兵为国捐躯。黄土岸保卫战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士气与威风,蒋介石为此电令:“嘉奖67师湟里镇役,斩获颇重。”

 

沈家大桥保卫战是常州地区抗战史上展开的最为激烈的战斗之一,中国军队与日军的殊死拼搏,表现出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气壮山河。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方志江苏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