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资讯> 地名信息

这座古桥,见证了常州近900年的历史

网址: 日期:2024-05-20

常州龙成.jpg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在这句脍炙人口的三字经中,其实隐藏着一座桥——本善桥。

 

2.jpg

 

本善桥位于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金城镇沈渎村小清培自然村,横跨于清涪河上,为单孔石拱桥,东西走向,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本善桥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相传,在这一年,一位幼时顽劣的高僧普慧大师来到村里,想利用多年化缘和讲经讲学的积攒在清涪河上捐建一座桥。几个年长的乡绅商议后,找来能人巧匠,买来石材石料,村民也义务帮工,终于建成发券单孔、净跨8米、拱矢高4.7米的青石桥。当地村民将这座桥叫作“本善桥”,意为“善恶有道,人性本善”。

 

3.jpg

本善桥长年累月形成的车痕

 

宝祐元年(1253),经过近百年的风雨侵蚀,本善桥历经沧桑,亟待修葺。世居当地的太学生周瑀请来苏州盘门匠人吴进,带领几十位同门兄弟,历时数月,终于将本善桥修缮一新,并在桥下背面石壁镌刻周瑀所书的铭文:“盖亦嗣先人运属成就果善之意,遂即礼经士庶人有善本诸父母之义。”大意为修桥是在先人的庇佑下而做的善举,有识之士及平民百姓都应遵循父母善意之举。周瑀不为善举而自傲的人格魅力,实为后人所尊崇,他的修桥善举也影响一方人文。旧时,在桥的一边修有“过街棚”,可供行人歇脚、遮阳避雨。清培人心怀仁爱、一心向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流传千年。此后,本善桥在明、清及民国时都曾修葺。

 

4.jpg

桥体“本善桥”字样

 

本善桥虽经雨水冲刷,但从斑驳的痕迹中依然可见古桥的风韵和隽秀之美。800多年的历史潮流中,人们来往步行于桥面,石块被踩得光滑溜平,独轮车行进的车道,磨损出一道凹陷溜亮的沟,光滑明亮,异常鲜明。桥的顶部正中有一块“浮雕莲花图案”合龙石,象征“和合”之意。车道两旁铺一米宽的人行阶石14块。桥面两侧有宽33至70厘米的栏杆基石,还装有五块栏板、六根望柱、两块抱鼓石。正中栏板外侧镌有楷书“本善桥”三字,字外有圈。拱座石两旁有系船石。拱圈的两侧上部左右各突出两个桥耳,耳面雕着如意碗花纹,整个桥形壮观而秀丽。

 

5.jpg

古朴的桥耳

 

伫立本善桥上,远远望去,天荒湖如一面镜子,碧波荡漾。附近的村庄、不远处的树林以及成片的芦苇,在湖面上形成倒影,宛若仙境。清晨,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湖水在晨风的吹动下,活像一片片金色的鱼鳞在翻动;中午时分,凉风习习、蛙声四起、蝉鸣不绝,不时还有野鸭、白鹭掠过;每至晚上,皓月当空,月影婆娑,静谧闲适。湖中的渔火,忽明忽暗、摇曳闪烁,正应了范仲淹“浮光跃金,静影沉璧”那句名言。

 

6.jpg

桥下天荒湖

 

本善桥的周边禁止种植、禁止开挖、禁止建设,当地特意在旁边新建了过路桥,任何车辆与行人不得从本善桥上通过。当地人还定期清淤以保护古桥,足以看出清培人护桥心切。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河畔中吴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