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资讯> 地名信息

临清会馆:藏着常州什么传奇?

网址: 日期:2025-03-31

龙城.jpg

 


长江和运河在这里交汇,千百年来滋养着这座城市。

 

“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奔腾的江水汇入运河,河面上泊满北方来的豆船,南乡西乡的粮船,还有运往沪苏锡等地的木排......黄金水道,倒映着古往今来的繁华昌盛,斗米尺布,孕育着民族工商业的摇篮。

 

1.jpg

 

2.jpg

 

在市区车水马龙的晋陵路与青山路交汇处,隐藏着一座中西合璧式建筑群。这些建筑硬山顶、木结构、青砖黛瓦,西面临街石库大门门楣上,镶嵌着砖雕楷书“临清木业公所”六个大字,也称“临清会馆”,是常州仅存的一家木业会馆。

 

3.jpg

 

与“临清会馆”的神秘相比,不远处的“斗巷”可谓家喻户晓。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条巷子的名字也与木业贸易息息相关,又与常州屠氏家族的兴衰紧密相连。

 

4.jpg

 

 

兴起——“日进斗金”的巷子

 

隋大业六年京杭运河贯通,水路运输兴起。因上通京口,下行姑苏,常州成为贡赋必由之路、漕运重要驿站,人口聚集、文化交融、商贸繁荣。

 

明清时期起,常州的运河经济以豆、木、钱、典为四大支柱,其中木业最盛,一时独步江南。

 

5.jpg

 

据《屠氏毗陵支谱》记载,屠氏先祖屠仲亨(迁常第二世)在明洪武五年(1372年)引导徽商兄弟将木材泊于青山门外发卖,由此开启了常州屠氏经营木业的传统。清初时,朝廷需要大量木材修造宫殿,因采运木材有功,屠氏领到了由户部颁发的“部帖”(营业执照),在青山门外天翔桥堍沟巷开办了常州最早的木行——“屠源丰木业号”。

 

6.jpg

 

屠家木行经营上讲求诚信,又有官方认定,首创代买代卖中介模式,生意日渐兴隆,当年流传有民谣:“源丰源丰,生意兴隆,日进斗金,令人眼红。”由此,沟巷改名“斗巷”,沿用至今。

 

7.jpg

 

屠氏为何会选择常州经营木业?俗话说“浑水摸鱼”,常州木业的发展,正是得益于“水浑”。运河之水源于长江,当含泥沙的江水灌入河道,使河水混浊,流至无锡后,又与太湖水融合才逐渐变清。据木商介绍:“木材浸入清水,易腐朽生苔,而含沙混水却可保持木材皮色黄亮,材质不变,利于长久保存。”

 

8.jpg

 

浑浊的运河水裹挟着长江泥沙,恰成天然防腐剂。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由官府监督,木商大量捐资,计制钱三万串,对西运河开阔浚深。作为回报,官府取消了西运河不准停泊木筏的禁令。昔日,运河之中串连500余米长的排木筏队经常可见,木筏由东向西逆水而行,连绵数里泊停在河岸旁的木筏群,构成常州经济繁荣的独特风景线。

 

 

见证——运河木业的辉煌

 

运河上舟楫如织、运河沿岸车马如流......依托运河的天时地利人和,常州木业成为清末民初四大支柱产业之首。各路木商纷纷沿长江而下,木行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各地商帮兴替发展。

 

同治、光绪年间,来自江西中部临江府清江县的“临清帮”打进斗巷,缔造木业三足鼎立的格局。他们将江西深山里的树木砍伐后运至赣江边,编成一张张木排,由人工撑驶,借滚滚江水到达江苏,进入江南运河,经常州中转,再运往苏州、上海等地。常州逐渐成为江南木材集散中心。

 

9.jpg

 

经商成功后,“临清帮”在青山桥北建造了临清会馆。“曾经,这是常州北门外最好的一座房子,正是当时运河上木业交易辉煌的见证。”常州文史专家邵志强曾专门收集过常州会馆资料,由于商业繁荣,常州曾有各地各类会馆几十处。到民国年间,最初所建的临清会已不够使用,于是1921年,临清木商就在原会馆对面,又新建临江公所,既为商务用,又是食宿、聚会地。

 

10.jpg  11.jpg

 

会馆坐东朝西,前后三进,青砖黛瓦、中西合璧。主体建筑包含西面的主楼、北面的厢楼和东面的后楼。各楼相互连接,平面略呈凹字形。各楼均二层,面阔五间,进深则各有差异,存屋40余间。一楼的玻璃窗户彩色靓丽,镶嵌在长窗上,二楼在走廊上方挂着宫灯,做工精细,古朴典雅。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见证着江西木商“一张木排闯江南”的豪情。

 

12.jpg

 

13.jpg

 

14.jpg

 

15.jpg

 

 

传承——从木业世家到医学济世

 

近代以来,随着铁路运输的兴起,传统水路运输逐渐式微,木业由盛而衰。

 

各地木商在常州建立的会馆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民国时期,临清会馆作为青山镇镇公所,解放后,也曾作为青山路居委会的驻地。2011年,被列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6.jpg

 

当高铁时速突破350公里的今天,赣商后裔黄幸福仍守护爷爷留下的临运河小楼。“从爷爷来常州经商那一代算起,我已经是第三代人了。”今年70多岁的黄幸福在常州生活了一辈子,他的祖上是江西樟树人。“如果不是他在运河上做木材生意,就不会有我们一家在常州的几十口人。能扎根常州,感谢大运河!”黄幸福说。

 

前几年,黄幸福的妹妹和妹夫回过老家:“以前,我爷爷从老家来常州是走水路,现在我们回老家是乘坐的高铁,很方便。”

 

17.jpg

 

几度风雨,从“斗巷”白手起家的屠氏也并未止步商贾之道。清中后期,时局起落,屠氏一支转而习医,开启了家族“儒医”之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被常州老百姓尊称为“屠半仙”的屠揆先。

 

屠揆先14岁开始学医,深得孟河医派精髓。他不仅精研中医经典,还主张“衷中参西”,是最早使用听诊器、化验单的中医之一。在战乱年代,他开设诊所,坚持“穷人看病不收诊费”。

 

18.jpg

▲图为屠揆先(右一)等人商讨病例

 

1956年,屠揆先参与筹建常州市中医院并任副院长,成为常州中医界的泰斗级人物。他的医德医术影响深远,至今在常州民间仍流传着“有病勿怕,到屠先生家门槛上坐坐就好”的俗语。现如今,屠揆先的女儿屠婷尽得父亲真传,前来求诊之人络绎不绝......

 

从运河商贸到文化传承,从木业兴衰到医学济世。斗巷因屠氏木业得名,而后人们则以医术仁心让屠氏之名历久弥新。

 

19.jpg

 

当夕阳为临清会馆的砖雕镀上金边,仿佛看见历史长河中的木排正逆流而上——它们载着屠氏的商道智慧、赣商的冒险精神、医者世家的仁心仁术,在新时代的航道里,继续书写“因河而兴,向河而新”的传奇。

 

部分来源:《常州运河经济之木业研究》《常州晚报城事-档案柜》

本文作者丨罗翔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锦绣天宁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