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资讯> 地名信息

说一说常州地名

网址: 日期:2025-03-24

龙城.jpg

 


“地名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是一种特定的文化象征,是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特别是在当今城改狂潮中,历史街区大片铲去,地名便成为一息尚存的历史。倘若将地名删去,历史便会彻底荡然一空。我们早晚会感到这种文化的失落……”——冯骥才

 

以前的常州不叫常州,

以前的常州也不是常州。

春秋时的常州大约在今天的常州、武进、江阴、丹阳一带。

西汉时的常州曾统辖丹徒、曲阿(丹阳)、武进、延陵、毗陵、暨阳(江阴)、无锡7县,是为江南大郡。

 

而常州,在历朝历代也有不同的名称。

常州曾有过延陵、毗陵、晋陵、南兰陵、武进等名称。

春秋时叫延陵,

西晋时叫晋陵,

隋朝时叫常州,

宋代,常州属两浙西路。

 

常州,

这座承载着3200多年历史的城市,文化底蕴浓厚。

不少地名的由来更是源远流长在常州城里。

民国末年以前存在的街道有209条,

其中现存的还有名字的74条,仅存35%。

 

那些古地名

 

以官署、官职、官宅得名的地名:府直街、府东巷、府西巷、府桥头、常春路、县直街、县学街、察院弄、尚书弄、局前街、传胪里、尉司湾、尉司路、官保巷、尚书码头,西公廨、善庆里等。

 

历史味十足的地名:十子街、正素巷、周线巷、荆川路、雪洞巷、王守沿、半山亭、临川里、百花楼、书卷弄、赵家园、唐家湾、盛家湾、孙府弄、久思弄、陈渡桥、民元里等。

 

寓意美好,朗朗上口:东升路、和平路、振祥路、长生巷、成全巷、兴隆巷、仁寿里、百安里、济美里、留余里、日新街、光明巷、博爱路等。

 

东西南北,井然有序:东、西、南、北大街,五角场东、南、北路,关河东、中、西路,劳动东、中、西路,怀德南、中、北路,和平南、北路,浦前东、西、北路,延陵东、西路,东、西横街,东、西下塘,西、南、北城脚,大、中、小马园巷,大、小火弄,前、后弯,前、后北岸,上、中、下街等。

 

神话故事:化龙巷、升仙弄、凤冠弄、石柱弄等。

 

飞禽走兽,植被花鸟:东、西狮子巷,金鱼弄、鹤园弄、蛤蜊滩、杨柳巷、荷花池、桑园村、大树头、茭蒲巷、花椒园、柏树头等。

 

寺庙观庵,虔诚心善:诸如大庙弄、小九华路、竹林路、清凉路、神仙观弄、正觉寺弄、玄妙观弄、关帝庙弄、灵官庙弄、药王庙弄、天王堂弄、可庵弄、玉隆观巷、茅司徒巷。太初庵、乌龙庵、西庙沟、庙西巷、庙直街、庙巷、白马巷、济农路、新堂路、小庙弄等。

 

河渠桥梁,人来人往:关河路、三宝洪路、龙游路、大圩沟、新河滩、池塘沿、小河沿、沟浜头、采菱路、青龙路、梅港路、前北岸、后北岸、长沟弄、横沟弄、西庙沟、白云渡、乌衣浜、太平桥路、万福路、玉带路、吊桥路、怀德路、青山路、罗汉路、芦墅路、虹桥湾、锁桥湾、斜桥巷等。

 

这些让我们忘不了的路名,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一番总结,不难发现,

常州的地名遍布着各种大街小巷、山川河道,

展现着城市气质和性格。

或是历史遗留,或是传说典故,

或是颂扬美好,镌刻着城市的岁月变迁。

 

 

鹤园弄

 

原常州老城区内的“鹤园弄”位于局前街北侧,第一人民医院对面的一条十分僻静的小弄。它南北纵向,青皮条形石板路,蜿蜒盘曲于闹市中央,那“粉墙黛瓦”式的建筑错落在巷弄的两侧,和城区中许多街巷一样,成为我们这个城市最基本的细胞。

 

据了解,早在明代时期,该弄所在地原为竹园,主人姓吴,故称为吴氏园地。后因园中养鹤,又被称为“鹤园”。随着时代的变迁,到了民国时期,许多殷实大户在鹤园及鹤园周边大兴土木,各自建造花园住宅,“园园成弄”,由此得名“鹤园弄”。那时走进该弄,就会感到它虽处在城市喧嚣中,但鹤群飞舞,鸟语花香,确实是难得清静之地。

 

然而,在本世纪初,这条有名的鹤园弄进行了大规模“彻底”的改造。现如今该地区原先颇具特色的江南古建筑如今已被一幢幢高楼大厦所更替,幽雅的小弄也被宽阔的马路所替代,往日的宁静被喧嚣所取代,巷名也由过去颇为典雅的“鹤园弄”变成了的“鹤园路”。

 

 

成全巷

 

“成全巷”是一条垂直于马山埠和局前街的里弄,在巷口南北两端的民房山墙上均嵌有砖刻楷书“成全巷”三个字,巷口设有圆木栅栏门,早晚定时启闭。

 

过去城里人家操办婚事时,迎亲队伍都要到成全巷热热闹闹地走上一趟,以示美满婚姻的“成全”。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成全巷已扩建成宽广平坦的城中路大道,也就是现在的晋陵路,现在只有南端巷口东面民房山墙上尚留有“成全巷”三字及一处栅栏横梁洞迹可寻,使人忆及今昔时代的变迁,回味有趣的民俗风情。

 

 

东下塘

 

常州老城区的东下塘位于城南厢,琢初桥至弋桥河南岸,与青果巷隔河相望,由中新桥进入青果巷。

 

旧时从弋桥至乌衣浜,称虹桥街,中间有乌衣桥,原为虹桥。沿河岸有三将军弄,孝第祠,刘氏宗祠,淘沙巷等。

 

和本市其他的老街一样,这里曾住过官宦人家,也有平民百姓;有着深宅大院,也有一间间矮小的平屋。与青果巷相比,青果巷多了几分“书生气”,而东下塘更具有“市井气息”。这巧妙地结合,让人倍感亲切。

 

 

文亨桥

 

文亨桥位于常州市大运河与西市河交汇处,跨西市河南口,在篦箕巷东首,原是常州老西门(即朝京门)外京杭大运河上的第二座大型三孔薄墩石拱桥。桥为东西向,与运河平行。文亨桥是常州三孔石拱桥中最高和最长的一座。

 

文亨桥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距今已有460余年历史,比西仓桥晚建30年,相比之下,它属新建,俗称“新桥”。文亨桥的造型与西仓桥(即广济桥)基本相同,两桥相距不远,堪称姐妹桥。文亨桥时修时塌。隆庆年间知县徐汝阳、郡人蒋珊令人募化重造。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邑令王祖肃劝捐重建,乾隆三十三年(1768)重修。文亨桥拱圈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全长41米,宽5.1米,高8米,中孔跨径12.7米,两侧桥孔跨径各5.5米;南、北各有台阶49级。桥耳每侧三对,拱圈和桥面为花岗石,墙体用青石构筑。每个拱圈两侧上方各有龙首一对,共12只。这一装饰的龙头为“吸水兽”,用它来监视通过桥孔的流水,以免它们兴风作浪。桥面正中原嵌置浮雕莲纹正方巨石一方,桥面两沿嵌砌石栏板,间置顶端雕云纹装饰的望柱。两侧桥额均刻有楷书“武进县文亨桥”六字。

 

文亨桥是常州石级数量多、体形较大的桥梁。据《武阳志余》记载:“邑人吴龙见记曰:毗陵郡西,朝京门外有桥曰‘文亨’,跨东西运河,古驿东南隅。”称文亨桥为常州桥梁中“惟文亨雄杰为之冠”。文亨桥是城隅附近的交通要道,当时地处的石龙嘴与土龙嘴之间来往船只频繁。“文亨为南北锁钥,粮艘上下,轮蹄交错”,可见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在常州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说一段故事。

这些常州的各种地名,

起承转合,悠悠荡荡,回味无穷。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前后北岸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