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驿站,是朝廷用以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自汉代开始就有“驿”出现,至隋唐后,“驿”已经替代住宿馆所称谓,一直沿用至清代。
常州最早有驿,就是毗陵驿。史料记载,唐代常州就已设置驿站,为水陆兼用,地址在常州城南天禧桥附近。元代时驿站移到城外,改称为水马站;明朝初曾改名武进站,洪武六年(1373)复称毗陵驿。清光绪九年(1883),在旧址复建毗陵驿。南唐吏部尚书、文学家、诗人徐铉曾任毗陵驿丞,写过《又绝句寄题毗陵驿》,描述了他在常州驿站的生活:“曾持使节驻毗陵,长与州人有旧情。为向驿桥风月道,舍人髭鬓白千茎。”从史料中还可以发现,古代驿道网络中,毗陵驿一直处于重要驿道线上。古时毗陵驿的驿运十分繁忙,接待四方来使,迎接官员使臣。南宋高宗赵构曾两次驻跸在这里;清乾隆南巡途经常州时,有三次就是从毗陵驿大码头登岸,由常州地方官、士绅迎进城的。由此,毗陵驿也被称为“皇华馆”。毗陵驿在贡品运输中起过重要作用,隋唐以来有大批被列为朝廷贡品的土特产,源源不断通过驿站运往京城。毗陵驿是常州最著名的驿站,是仅次于金陵驿的江南大驿,全盛时有驿马46匹,战船15只,水手123人,马夫29名,分管辖区水路交通,传递公文信札,接待四方来使等事务。清代常州诗人赵翼曾描绘过毗陵驿盛景:“联舟小泊运河滨,正是元宵节物新。邀月恰邀邀月客,看灯兼看看灯人。官符不下城门锁,使节犹迟驿骑尘。冠带迎宾尚游戏,可知都是野鸥身。”
(耿荣兴摄于1989年)
毗陵驿因其规模及所处江南咽喉方位的重要性,在大运河沿线知名度很高。文学巨著《红楼梦》中贾宝玉与他父亲贾政最后一次见面,就是设计在毗陵驿“一个清静去处”,原文见《甄士隐详说太虚情,贾雨村归结红楼梦》。这虽说是小说情节,没有史实旁证,却反映了毗陵驿在当时的影响和知名度,也更增添了毗陵驿的几分神秘色彩。
在常州,民间还流传乾隆题名毗陵驿“篦箕巷”的故事。那年,乾隆皇帝一路微服私访到常州,和大学士、常州人刘纶一同上街游玩。他俩走到当年武进县和阳湖县交界的甘棠桥看热闹,只见家家商铺生意兴隆,又见一群小孩手舞足蹈地高唱:“甘棠头对鼓楼,木梳篦箕摆首头;源源客船运河来,都在花市靠码头。”乾隆问刘纶:“这些小孩唱的是什么?”刘纶便向乾隆皇帝解释说:“这些小孩在唱山歌,意思是说常州的篦箕木梳很出名,运河中来往的客船,都慕名在花市街停靠,上岸购买梳篦!”乾隆说:“花市街一定很热闹,我们去看看。”用过餐后,乾隆和刘纶雇了一条小船,来到花市街,一眼望去,店铺一家连一家,差不多都是梳篦店。走进店里面看看,店中都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宫梳名篦”,有圆背的,有直样的,有彩绘的,有雕花的,有竹木的,也有象牙的。乾隆问:“这些梳篦都是常州地方做的吗?”刘纶说:“都是,常州南门木梳街上居民全做木梳,花市街上居民全做篦箕。”乾隆听了觉得有趣,一时高兴,随口就说:“木梳街全做木梳,花市街全做篦箕,这街不如就叫篦箕巷为好!”皇帝金口,刘纶连忙附和:“南门木梳街,西门篦箕巷,谢万岁赐名!从此,“篦箕巷”的名称就一直沿用了下来。
(顾其文摄于1980年代)
1908年后,沪宁铁路通车,过往官员不再骑马、乘船,传递公文信札也由邮局代替,驿站已无存在意义,但因中国国土辽阔,各地交通建设并不均衡,所以直至1912年5月,北洋政府才宣布全部裁撤驿站,毗陵驿也同时裁撤,驿站房舍改为惠商堆栈和商场。
20世纪80年代,随着大运河的拓宽改造,在毗陵驿旧址旁的河边发现一块石碑,碑宽69厘米,厚17厘米,为“发立毗陵驿码头”原碑,刻有“特授江苏常州府正堂加十绂记录十次谭”碑文,碑为青皮石质,碑文共300余字,大意为禁止河快、驿夫、役保、乞头等对过往船只进行骚扰、敲诈、勒索等事情,碑文落款为“光绪元年肆月 常州府毗陵驿示发立毗陵驿码头”等字样。与大运河拓宽改造同步,在运河畔的篦箕古巷兴建了包括“毗陵驿碑亭”在内的仿古建筑群,白墙黛瓦、古运河、古城墙见证了毗陵驿的兴衰,使这里成了常州历史文化旅游观光的重要景点。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常州古运河南大街文化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