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资讯> 地名信息

寻迹老城厢 | 古桥旧影新篇

网址: 日期:2025-04-14

龙城.jpg

 

千年古运河穿城而过,河上不少历史悠久的古桥,桥型丰富多彩,桥韵千姿百态,不仅承载了一代代常州人的美好记忆,也见证了老城厢南大街的风雨变迁。

 

取地形之势,造生活之便。出门遇桥、上街过桥、纳凉倚桥、嫁娶闹桥、货船穿桥,或遒硬苍劲,或亭亭玉立,或风韵犹存,这些桥,不仅传述着常州人的生活美学,也诠释着常州先民的卓越智慧。

 

 

南运桥:南运亨通,桥启新篇

 

位于城西大运河与南运河交汇处,跨南运河的米市河西街,桥西原有单孔石拱桥普济桥。始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为三孔连续的桥梁,花岗岩作石阶,长22米,中孔跨径为11.6米、两侧孔径为5.5米,此桥建造结束了从西直街、米市河到三堡街摆渡的历史,为常州的交通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1985年重新改建为混凝土结构的桁架拱桥。


 11.jpg

(蒋钰祥摄于1970年代)

 

 

普济桥:舟楫帆影 万商云集


位于常州城西普济街,跨南运河,为单孔石拱桥。始建年代不详,明万历元年(1573),常州知府黄承赞重修此桥,取“普世济民”意。

 

普济桥是城西地区重要桥梁,南运河在此与运河交汇,形成丁字状,而南运河入口处就是古代重要水利设施——石龙嘴。龙嘴之上有市民聚居,有道与普济桥相通,旧时,普济桥与石龙嘴成为这一地区的重要地标。

 

12.jpg

(20世纪60年代的石龙嘴 资料源自常州市规划馆)

 

自古以来,普济桥两岸商贾云集,特别是在南岸形成以米市著称的普济街,因此,这里又别称米市湾。而普济桥以西,又为常州最大粮库——西仓库,以及木业鼎盛的三堡街,故此,普济桥显得尤为重要。

 

普济桥下南运河又称西蠡河、武宜溧漕河,是前往宜兴、溧阳等地水运重要水道,也是古代漕船的必经之路。船至普济桥,也就到了南运河的终点,南运河在桥东数十米汇入大运河,因此,普济桥不仅是常州城西的一处交通要道,更是武宜溧漕运的一座航标。

 

 

甘棠桥:诗意栖居,民思其德

 

位于城中北大街与南大街交汇处(今新世纪商厦西侧),跨子城河,在惠民桥西,旧名斜桥,又名金斗桥。据史料载,五代吴顺义元年(921)所筑外子城有金斗城之城,设有金斗门,为子城之南门,最初为金斗桥。宋绍兴元年(1131),郡守俞俟修缮子城,百姓思其恩惠,故称甘棠桥。清道光三年(1823),桥栏石倒、桥基松,由邑人捐资修整。民国十六年(1927),甘棠桥改建为混凝土桥身,也是常州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桥梁。桥名来自桥西有甘棠树,“民思其惠,怀与德”有甘棠诗咏之,即为桥名。

 

20世纪70年代,甘棠桥随子城河填没,建人防工程而拆。原址并改建延陵西路。

 

 

弋桥(驿桥):驿桥风月,胜景如昨

 

因毗陵驿设于桥东,取名驿桥。始建于唐代如意元年(692),北宋天禧元年(1017)重建,更名天禧桥,明正统十年重修。位于南大街与广化街交界的西市河上。桥东北为青果巷,桥西北为西瀛里,桥南沿河为东西下塘,毗陵驿曾在桥东。驿桥为典型的单孔石拱桥,造型古雅,桥两侧有蓝星、白云两亭分列东西,登桥远眺,水岸垂柳碧波,碧空明月高挂,旧时“驿桥风月”为常郡一大胜景。

 

13.jpg

(摄于1960年代)

 

 

红杏桥:红杏春闹,泽被于民

 

原址在东下塘附近。古时的东下塘,老运河两旁一度风景如画。尤其到了春天,桃花、杏花烂漫时,驻足赏花的游人甚多,故当时的老百姓为其取名为杏花桥。


 14.jpg

 


卧龙桥:河湮桥废,地名永存

 

卧龙桥位于卧龙河与运河交汇口(现锁桥西侧),跨卧龙河口,建于南宋嘉定元年(1208)。南宋嘉定年间(1224年),常州郡守赵善湘重建。桥堍有八角井一口,相传为前明回民沙世荣所凿义井。运河支流自桥下与芦墅河合流,此河便称卧龙湾。清末民初,河湮桥废,地名沿用至今。

 

 

广济桥:广施济民,泽润生辉

 

因位于城西西仓库(今三堡街东),故名西仓桥。始建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与东仓桥同岁。正统年间,江南巡抚周忱巡视苏、松、常三地,在常期间,浚河防洪,赈灾济民,并主建了城西第一桥——广济桥。广济者,取“广施济民”意。

 

15.jpg

(耿荣兴摄于1970年代)

 

广济桥地处城西,为南北重要通道:南有西仓街,米市、木行,鳞次栉比;北有西直街,豆市、典当十分兴旺。故此,“广济”一架南北,带来城西四业昌盛。

 

广济桥为三孔石拱梁,桥高9.29米,桥长48.75米,南北分别设置47与48级台阶,中孔单跨11.7米,南北两孔各6.8米。拱圈为纵联分节并列式,拱圈高畅,宏伟壮观,为现存三孔石拱桥中跨径最大的一座。

 

16.jpg

(唐锡勇摄于1964年)

 

上世纪80年代,江南运河由五级航道统一提升为四级航道,河面也由原来30米拓宽为50米。由于河道拓宽,古桥有碍水上运输,为妥善保护文物,广济桥整体移至城东,架于舣舟亭与半月岛之间。由于设计有误,水下桥基部分未计算到位,移建广济桥比原来矮了2米左右。今在西仓桥原址,新建现代化桥梁一座,重新沟通运河南北。

 

17.jpg

(广济桥 顾晔麟 摄)

 

夕阳余晖、落叶石桥、静水流深,一片岁月静好。这些老城厢的桥,也许或倾圮、或移建、或改建,任风云变幻、沧海桑田,仍静美如画、风韵依旧、泰然而立,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曾从桥上走过人的记忆中,成为文化遗产名录上璀璨的明珠。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百年南大街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