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类生活中的文化成分的含量也逐步提高,与此同时地名群体也营造了一种深刻的人文氛围--—-地名环境。它体现了社会的文明对城市环境的一种升华,是对自然环境的一种理性的再创造,这就是一种潜在的无形资产。由于地名环境造就这种无形资产,在一定意义上说,地名就具有了价值。这种资产取决于硬环境的优劣程度,同时它对硬环境的发展又具有一定的能动性。
地名环境在中国有许多,如上海的南京路、外滩、豫园、北京的王府井等无一不是由于这里长期聚集了大量商家,造就了一种浓郁的商业气氛,这是大量资本聚集的必然结果。同时这些著名的地名又对这里的硬环境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提高了这里的商业氛围。
一个好的地名犹如企业的驰名商标一样,是一个城市或地方的重要标志和无形资产,是当地政府对硬环境投资的回报,是环境建设的投人产出的一种方式,应该对此予以重视。大连这几年在城市环境建设中下了大气力,投人了大量的资金,城市面貌和环境有了极大的改观,同时也有了一些比较漂亮的地名如中山音乐广场、友好场、星海广场,山屏街、滨海路、莲花街等,由于地名的优化也给当地的硬环境起到了美化作用,对当地硬环境的有形资产起到一定的保值乃至升值作用。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大连市也出现了一些著名地名如天津街、青泥沣桥、滨海路老虎滩公园、星海公园等。
保护地名资源、合理利用开发地名资源除了与硬环境建设有关以外,还与地名管理法制化、标准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可以说法制化和标准化是这一切的重要基础。缺少法制就会使地名资源的开发利用出现无政府的混乱状况,没有标准化的地名群体会极大地降低地名的指位功能,使得整个地名群体不能有机结合。这一切都将破坏地名环境,地名环境不适应整体环境的发展,必然会影响整个环境的整体效应,使得二者不相协调,如建设配套十分齐全的住宅小区,其小区的名称却是沟、岭、村、电等,既不雅观,又与整个城市以及周围环境不相协调,使得人们对这里产生了望“名”生畏的心理。还有的小区以一些名称不雅观的开发单位名称命名,不仅割裂了周围环境发展的有机性和有序性,而且侵占了国有资产,破坏了地名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另外,就是名实不符,如一个大楼、大厦就称作广场、花园、山庄等,违反了国家对地名通名的规定,混淆了真正意义上的广场、花园、山庄等地名通名的含义。一般而言,广场、公园、山庄等地作为市政公共设施,它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具有一定的独占性。最近,国务院在对北京“东方广场”项目做出的审批指出,为避免混淆,“广场”之名应作更改。国家在规范房地产项目的举措中把名称的改动也纳人其中,可见这个无形资产的重要性。据悉,北京有几个称作“广场”的建筑项目已经改换名称广东省已经对建筑物的名称做出了具体的命名要求,对于名称与地名的通名相同的,规定了严格的达标标准。
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北方香港”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挖掘硬环境投资带来的地名资源,盘活这一无形资产,使得地名资源得以合理利用和增值。同时,加强地名环境的整治,依法管理地名,进一步推广标准化地名的使用,规范地名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不断优化地名环境。像保护驰名商标那样,依法保护城市著名地名,对于使用地名作为商标的行为予以规范、审批、使得著名地名的使用符合商品经济条件的要求,变无偿使用为有偿使用,以确保著名地名所含的无形资产得以优化、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