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资讯> 地名信息

地名文摘 | 地名规划的基本原则及方法

网址:www.czdmw.cn 日期:2021-07-02

16246064912634595.jpg

       地名是人类社会经常使用的最基本的信息之一,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目前,我国地名规划的现状不容乐观,地名混乱的现象较为突出,名不副实、同名重音、崇洋媚外、格调低俗的名称仍大量存在。为了进一步强化地名管理,实施超前规划,则是城市地名管理工作面临的全新挑战。如何编制地名规划就成了一个值得思考和解决的新课题。


一、地名规划的内涵


       地名规划是在一定时期,对规划区域内各种自然、人文地理实体名称(音、形、义方面)进行符合法规和标准化要求的设计,以及对地名体系的总体设计。是以城市建设规划、国土规划为蓝图,以地名调查为基础的系统工程。为此,在地名规划中必须体现以下特点:

      1.继承性。地名应能反映该地区独特的历史沿革、民俗民情、文化风韵等。进行地名规划时首先要对原有地名的可继承性予以评价,确定取舍后,划分出可商品化的地名和不宜商品化的地名。

      2.系统性。地名规划是由不同等级、类型的城镇地名规划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各级规划之间应协调配套,防止前后矛盾。

      3.动态性。地名本身是发展变化的,因此地名既要有继承,又要有创新,尤其应反映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

      4.标准性。地名规划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地名标准化的工作。

      5.效益性。地名资源具有商品性,因此地名规划要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对地名商品化可行与否不能一概而论。以企业命名桥梁、道路名固然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也会带来一定的后遗症,会导致城市文化的淡漠和地方传统的失落。

二、地名规划的意义


      1.编制地名规划是提高地名命名、更名的科学性,加强管理工作的迫切需要。随着我国城市化、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新生地名与日俱增。这就迫切需要加强城市地名管理,避免出现地名混乱的局面。通过地名规划可以改变过去先有建设、后有名称的现象,能够有效地杜绝“零敲碎打”式的命名以及随意性、盲目性和长官意志。通过地名规划,结合城市建设现状和发展规划,对未来地名进行前瞻性规划论证,使地名资源达到有序、合理地利用,实现地名命名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

      2.编制地名规划是推行标准地名,提高地名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城市地名规划是城市建设规划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地名命名、更名的重要依据。城市规划之初,往往会对规划建设的地理实体起一个临时的名字,也可称为代码。由于代码这一非标准名称在项目建设前期频繁使用,久而久之,人们便习惯使用未经地名管理部门命名的名称。

      3.地名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有着丰富的社会、历史、民族、地理、语言等内涵。加强地名规划工作,可以提高城市的文化内涵。而没有经过规划和成熟设计的地名,缺乏统筹规划,没有规律和秩序,难以形成城市地名特色,势必降低地名的科学化程度。

三、地名规划的内容及分类


       (一)地名规划的内容。

       1.地名资源评价。地名是一种资源,其排他性决定了地名资源具有区域差异性。同时,地名也是一种无形的可更新资源,它不像矿产资源有明确的品质等级和储量。但是由于它可以被开发,所以具有商品资源的特性。地名资源的评价包括对地名文化历史价值的评估、各级地名协调性、序列性的评估等,在此基础上划分出可商品化的地名和不宜商品化的地名。

       对地名文化历史价值的评估和分级。尤其对于那些构成地名体系主体框架的地名或具有强烈地域文化历史特色的地名,更应该对其文化和历史价值进行充分评估,划出不同的等级。

       对地名通名系列的评价。在对单个地名进行历史文化价值评估的基础上,应对规划区域内的地名通名给予一个系列性的、概括的评价,统计通名的区域分布差异和出现频率,为下一步进行地名命名、更名提供科学的依据。

       对各级地名协调性的评价。不同地域范围内的地名大多先于规划而产生,在地名演变中,又有着各自不同的动因。因而各级地名之间可能有不协调、不配套的地方,对各级地名的协调性给予评价,是地名资源评价必不可少的。

       地名资源的总体评价。综合考虑以上方面后,对一地名资源进行总体评价,才是综合的、概括的、全面的评价。

      2.地名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地名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地名规划的总的指导方针和策略,一般的指导方针可概括“协调配套、继承发展、系统规划”。而规划的原则应因地制宜,要充分反映规划区域地名体系的特点和时空分异规律。目前,主要遵循的原则包括:“城市地名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同步、继承与创新并举、地方特色与地域环境相协调、局部与整体衔接、新区规划与老区优化协调、规范通名与优化专名结合等”。

      3.地名规划方案的制定。以图文表的形式或以地名(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形式作为最终成果,制定出地名规划方案。地名规划管理要向标准化、科学化、国际化、网络化的“四化”方向努力。

      (二)地名规划的分类。

      地名规划可根据不同方面进行分类,根据时期长短可分为地名中长期规划和地名短期规划;根据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可分为地名总体规划和地名分区规划;根据区域范围可分为省级、市级、县级规划;根据内容侧重点可分为普通规划和专项规划等。

      1.中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础,其期限一般为20年。地名长期规划应与此衔接,其期限一般为10年以上。各地区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地名中短期规划。地名中期规划以五年规划期为宜,以便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相衔接,地名中期规划要具有地方特色和针对性。短期规划一般指年度规划,主要针对近期地名变更情况提出具体方案。三种规划相互衔接配套,构成地名规划体系的一个层次。

       2.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地名总体规划的任务是,确定各级主要地理实体的地名框架和通名系列及命名原则。地名分区规划要结合各区特点,确定专名系列,制定具体的规划方案。

      3.省级、市 级、县 级 规 划。同 一 地 区 ,不 一 定 三级规划都要具备,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原有规划资料各有侧重。

      4.专项规划和普通规划。专项规划与普通规划相比,专项规划有自己的特性,如开发区地名专项规划与招商引资策略有较密切的联系。

四、地名规划的命名方法


      1.移用法。即移用全国各地行政区域名称,或其他 地名的命名方法。如长春街路,上海路、辽宁路等。

      2.数列法。即以一、二、三、四等序数词依次命名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记。

      3.引用法。即引用当地村庄、山峰、河流、古迹、景观等名称命名。这种方法充分反映了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一直被广为使用。

      4.组合法。即以两个正在使用的地名,组成一个新地名的命名方法,一般取街巷两端地名的首字,组合成街巷名称。如北京崇文区的桃杨路,就是取其起止点桃园、杨家园的首字组合而成的。这种方法指位性强,好找好记。

     5.寓意法。即选用反映规划功能分区特点,蕴含某种意愿、希冀的词语命名的方法。如将吉林省扶余县第一中学毗邻的接街道命名为育才街,寓意“学校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

     6.方位派生法。即在选定主地名的基础上,以方位派生命名的方法。如东三环北路、东三环中路、东三环南路。

【来源:中国地名
作者:张晓宇  王彦颖
2010年第02期】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地名世界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