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
常地名办〔2021〕5号
关于公布《常州市红色地名名录(首批)》的通知
各辖市、区地名委员会办公室,市地名委员会成员单位:
为迎接建党100周年,市民政局会同市委党史工委(方志办)、市文广旅局和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对常州市域范围内,反映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包括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在党领导人民实现民族解放与自由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红色印迹、深厚红色文化内涵和较高传承弘扬价值的地名,在广泛征集和公开论证的基础上,遴选出我市15条红色地名(按照类别为革命遗址和纪念地10条、事件发生地3条、村落2条),现予以公布:
一、革命遗址和纪念地
瞿秋白故居、瞿秋白纪念馆 位于钟楼区延陵西路188号,由故居、纪念馆和怀霜社三部分组成。瞿秋白故居原为瞿氏祠堂,由瞿秋白叔祖父瞿赓甫等在光绪年间捐资修建,是常州保存完整的江南祠堂建筑,建筑面积702平方米。1985年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修复并对外开放。199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纪念馆是一座两层楼四合院式仿古建筑,建筑面积975平方米。馆名“瞿秋白同志纪念馆”为邓小平同志题写。怀霜社建筑面积近900平方米,主要满足游客中心、文创销售、学习阅读等功能,设置了舞台区、临展活动区、藏书阅读区、红色文创实践区等。
瞿秋白(1899-1935),江苏常州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瞿秋白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的一生。
张太雷旧居、张太雷纪念馆 位于天宁区和平中路子和里3号,由张太雷旧居、纪念馆和太雷青年信仰空间三部分组成。张太雷旧居建筑面积308平方米,为一座二进三开间东西两路砖木结构的江南民居建筑,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1918年张太雷与陆静华结婚时借居于此,三个子女都出生在这里。1987年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按原貌修复并对外开放,馆名“张太雷故居”由邓小平同志题写。200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太雷纪念馆坐落于和平中路和劳动中路交汇处,建筑面积为1926.94平方米,南广场、序厅、内院分别塑有六块浮雕、张太雷胸像和张太雷立像,均为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设计创作,再现革命伟人的高风亮节。太雷青年信仰空间建筑面积近1000平方米,集红色观影区、临展区、文创、研究书籍销售展示区、红色阅读区、休憩水吧区等多功能区域为一体,给游客提供了一个展示、观影、学习、体验、购物、休憩的综合体验地。
张太雷(1898-1927),江苏常州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创始人之一和青年运动卓越领导人,广州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他把短暂的一生献给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不朽功绩。
恽代英住地、恽代英纪念馆 位于天宁区晋陵中路500号,依托恽代英住地而建。恽代英住地坐西朝东,是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清代硬山造砖木结构传统民居建筑,共有南北两路,保留了飞檐黛瓦、罗砖粉墙、木格窗花、古朴幽静的江南风韵。2019年由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4月29日,在恽代英英勇就义90周年之际,以“利国家、利天下、利社会”为主题的恽代英生平事迹展览提升工程重新对外开放。
恽代英(1895-1931),祖籍江苏常州,生于湖北武昌,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宣传家,中国青年运动的著名领袖。
常州市革命烈士陵园 位于天宁区兰陵北路315号,于1976年起筹建,1978年正式成立。
常州市革命烈士陵园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江苏省优秀学校德育基地,江苏省党员教育实境课堂示范点。拥有革命烈士纪念碑、“常州三杰”群雕、常州革命烈士纪念馆、常州革命史纪念馆、三杰厅、革命烈士纪念堂、常州三杰纪念地廉政教育馆、诗抄碑廊、人生格言墙等褒扬教育设施。
建园以来,紧紧围绕“褒扬烈士、教育群众”宗旨,始终坚持免费开放,每年接待社会群众20余万人次。着力推进以“常州三杰”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资源整体性传播,结合重大事件、重点主题、重要节点,创新开展形式多样的褒扬教育活动,“百万青少年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少年先锋岗”、“常州三杰道德讲堂”等活动已成为常州市特色鲜明的褒扬教育活动品牌。
中共苏皖区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 位于金坛区直溪镇蔡甲村委西侧,原为革命烈士曹江临的私宅。中共苏皖区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是中共苏皖区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地。中共苏皖区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在苏南地区抗日斗争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会议通过了《中共苏皖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决议》,为进一步扩大统一战线、夺取抗战全面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证。1997年8月,由原金坛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9月,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原金坛市人民政府在原址进行了修缮。2005年10月建成并对外开放。修缮后的苏皖区一大会址坐北朝南,占地7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中共苏皖区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是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点。每年接待参观者8000余人次,是金坛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王诤故居 位于武进区洛阳镇杨巷村。王诤(1909-1978),江苏常州人。江苏唯一的开国中将,其“半部电台起家,一生征战为民”的革命生涯极富传奇色彩。是中央苏区和我军无线电通信事业的创建者,开拓我军无线电侦察、电子对抗领域,开创我国新闻广播和邮电事业,为发展电子工业和尖端科学技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王诤在这里度过了幼年和少年,故居承载王诤将军戎马一生的记忆。王诤故居依托“王诤精神”这座党性教育的红色资源宝库,紧扣“一条主线、两个结合、三个层面”确立党性教育主题,通过举办学习教育活动,让党员见贤思齐,进一步强化群众观念和公仆意识,牢记责任使命,敢于担当负责。
冯仲云故居 位于武进区横林镇余巷村。冯仲云,1908年3月生于江苏省武进县,1926年夏考入清华大学,192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任清华大学党支部书记。1930年2月调北京市委工作。1930年10月,到哈尔滨从事秘密活动。1931年5月,任中共江北区宣传部部长。“九·一八”事变后,任全满反日总会党组书记兼满洲省委少数民族委员会负责人,积极进行反日活动。1935年1月,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赵尚志任军长,冯仲云任政治部主任兼珠河县委宣传部长。1939年5月,以抗联三、六、九、十一军为基础,成立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张寿篯任总指挥,冯仲云任政委。抗日战争胜利后,被派往沈阳、哈尔滨等地工作。
1946年4月,冯仲云任松花江省人民政府主席兼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1958年,任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冯仲云曾被选为中共“八大”代表和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于长期为革命奔波,积劳成疾,于1968年3月17日逝世,终年60岁。
戚机厂旧址 位于武进区延陵东路358号。产权归属于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公司创建于1898年,前身是上海吴淞机厂,由铁路督办大臣盛宣怀亲自选址、兴建。1936年为避免战火,迁至常州市戚墅堰,更名为戚墅堰机厂,简称“戚机厂”,是常州第一家大型近代化工厂。建筑及基础设施涵盖民国建筑群、历史设备陈列室、机车联合厂房、工人武装起义雕塑等,有着丰富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工人阶级取得解放斗争胜利、振兴发展的历史。在这片土地上,至今留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痕迹,正是在这样的文化积淀与精神传承中孕育了孙津川、王桂荣、赵士文、陈志鑫等革命先烈以及庄铭耕、刘国庆、范广荣、张忠等先进劳模。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 位于溧阳市竹箦镇水西村。1939年11月7日,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在水西公开宣布成立,指挥陈毅,副指挥粟裕,统一领导第一、第二支队和苏南地方抗日武装,至次年7月,陈毅、粟裕率江南指挥部及其主力渡江北上。在这期间,陈毅、粟裕坚决执行党中央的正确指示,并从苏南抗日斗争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党的三大法宝,创建、巩固和发展了以水西村为指挥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基础,在我党党史、我军军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新四军第二团团长、开国中将王必成说:“没有水西村,就没有茅山根据地,就没有东进,就没有苏北根据地,也就没有黄桥战役的胜利!”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坐落于溧阳市竹箦镇水西村,是依托纪念新四军江南指挥部这一重大历史史实、以遗址为特色而建立的革命纪念馆。
宋巷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旧址 位于溧阳市竹箦镇宋巷里村,包含宋巷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旧址、宋巷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军需处旧址、宋巷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副官处旧址。
1938年9月,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部从宝埝前隍南移溧阳宋巷,宋巷成为新四军第一支队指挥机关所在地。
新四军一支队在陈毅司令员领导下,以模范的纪律和战斗的胜利打开苏南敌后抗战局面的同时,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广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扶助、团结、改造地方武装,壮大人民的抗日力量,逐步把敌人占领控制的地区变成为新四军控制的地区,建立起了茅山、丹北等游击基地,为日后苏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二、事件发生地
茅山 位于金坛区薛埠镇。原名句曲山,因山形曲折似句字而名,又名已山,以山形似已字而名。相传西汉景帝时有茅盈、茅衷、茅固三兄弟得道于此,号称“三茅真君”,简称茅山,亦名三茅山。
金坛是一类革命老区,茅山地区曾是陈毅率领新四军在江南开创的抗日革命根据地,为全国六大抗日革命根据地之一。1939年至1940年10月期间,新四军苏南部队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指示精神,广泛发动攻势作战,不断扩大抗日阵地,并成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和中共苏皖区党委,统一了苏南党政军的领导,基本建成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同时以茅山地区为出发点,东进北上,开辟苏中抗日根据地。1940年11月至1943年10月期间,党领导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军民在敌、伪、顽长期反复夹击的严重形势下,以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投入到尖锐残酷而艰巨复杂的斗争中,取得反扫荡,反摩擦,反清乡,反清剿的胜利,牢牢地坚守了苏南抗战阵地,并获得新的发展。
1943年11月到1945年10月期间,新四军第16旅先后发动溧高,长兴,周城等战役和战斗,解放了宣长公路以北广大新沦陷区,并与南下的新四军第一师合编,成立苏浙军区,胜利进行天目山三反战役,收复大片失地,迎来抗日战争最后胜利。
建昌圩 位于金坛区直溪镇。在茅山东麓,连接东西,贯通南北。东面临近太湖滆湖,可以通往常武地区;南面通向溧阳,可至苏浙皖边区;向北有天然湖泊天荒湖,水域面达12500多亩,自然间隔成三个湖,即“北天荒”、“中天荒”和“南天荒”。
建昌圩内地势低洼,河道纵横,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提供了良好的地理条件,培养了大批党员干部,被冠以“小莫斯科”的称号。这里保留了中共苏皖区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湖滨抗日中学旧址、潘家墩兵工厂旧址等3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陈毅、粟裕、谭震林、曾山、陈丕显、江渭清、吴仲超等一大批党政军领导人在此坚持抗日。建昌圩面积不到50平方公里,新四军在此建党建政,屯兵扩军,开办兵工厂、被服厂、疗养所、后方医院和学校等。
塘马村 位于溧阳市别桥镇。塘马战斗发生在1941年11月28日,日军为巩固其后方基地,支持太平洋战争,在塘马战斗中投入了一个旅团(3000日军和800多伪军),是日军对新四军作战兵力投入最多的一次。如果日军一举消灭苏南抗日主要力量,新四军建立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茅山抗日根据地就会丢失,位于长江南北的浙东与苏中、苏北、淮南、淮北等所构成的整个华中抗日根据地就会被割裂。罗忠毅旅长、廖海涛政委和272名指战员在塘马突围战斗中光荣牺牲,换来了苏皖区党政军机关1000余骨干成功突围,粉碎了日军消灭苏南新四军抗日武装,巩固其战略后方的企图。塘马一战,是新四军苏南抗战中最大的一次突围战,意义重大。缅怀塘马先烈,是为了继续传承铁军精神,让铁军精神与时代精神融合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三、村落
梅林村 位于新北区西夏墅镇。梅林村的发展史是中国波澜壮阔革命史的一个小小缩影。近几年来,梅林村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创建“美丽乡村”为契机,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凭借优越的自然地理位置、丰富的土地资源、独特的历史文化、良好的产业基础等优势,将贫困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乡土乡愁氛围浓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美丽宜居村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江苏省最美乡村”、“江苏省美丽乡村特色样板示范村”、“江苏省卫生村”、“江苏省绿化示范村”、“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区”、“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常州市生态村”、“常州市新北区民主法治示范村”、“常州市一村一品示范村”、“常州市新北区科普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牟家村 位于天宁区郑陆镇。牟家村总面积2.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186人,2007年命名成立。牟家村致力于发展经济,强村富民,着力打造特色观光农业。2014年实现总产值25亿元,村净资产近1亿元。注重保护挖掘传统文化,建设一流的村史馆、农博馆和全省首家村级博物馆。建设占地70亩的文体公园,大力培育文化队伍,以锡剧、快板书、地方小戏等形式传播文明风尚。投入2000万元建设牟家村颐养园,弘扬敬老风尚。建立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道德讲堂、星级文明户评选等活动,形成文明和谐的村风民风。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国家级生态村”、“江苏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加强红色地名文化挖掘、整理、研究、宣传和保护工作,不断深化红色地名所蕴含的红色文化、红色基因、红色精神,铭记党的艰辛奋斗历程,彰显党的辉煌成就,砥砺初心,牢记使命,激发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磅礴力量。
常州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
2021年6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