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桂坊,街巷名,位于常州市钟楼区南大街街道,西起南大街,东至晋陵中路,全长约400米。

据光绪年间的《武进阳湖志》记载,北宋乾德五年(967),宋维、宋绛兄弟同登进士第,常州官府筑坊庆功,名唤“来贤坊”。时隔六十七载,景祐元年(1034),丁宗臣、丁宝臣兄弟再续佳话,同科高中,官府遂易名为“双桂坊”,取双双“蟾宫折桂”之意。这方土地自此便萦绕着书卷气,一晃近千年,到如今已历991个春秋。

清末以来,双桂坊渐成商贾云集之地,老天泰、瑞和泰、马复兴、兴隆园等餐饮招牌次第亮起,在岁月中熬成响当当的百年老店。凭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人气积淀,逐步成为城南饮食核心,最终成了常州小吃最鲜明的招牌。
旧时双桂坊地处南大街闹市,从南大街到公园路口的百米长街,密密麻麻排满饮食店铺,堪称吃货天堂。由东向西细数,清真风味的牛肉拉面馆、糖果茶食店与长兴楼菜馆依次铺开,回教素麻糕的香气混着正觉寺弄口的油条味飘得很远。美味斋的汤团、兴隆园的宴席、常州糕团店的蒸点、光明甜白酒店的酒酿,还有豆腐汤与油生腐百叶结索粉汤的市井滋味,一路向西蔓延至马复兴面馆。

转角的南大街上,大公副食品商店旁,向北是义隆素菜馆,向南是专做大麻糕的铺子,对面的银丝面馆与风靡一时的桃李春菜馆隔街相望。那桃李春正是常州饮食界的“黄埔军校”,由常州首位特级厨师唐志卿一手创办,他曾两度征战全国烹饪比赛,主编菜谱、制定标准,在业内声望卓著。再往西到弋桥路口,三鲜馄饨店与迎桂馒头店收尾,共同构成了老双桂坊的饮食版图。
兴隆园菜馆与清真长兴楼,是老双桂坊最耀眼的两颗明珠。1915年诞生的兴隆园,三层楼面分设低、中、高、特四级菜品,江南风味的菜肴既能满足家常所需,更能撑起高档宴席。清光绪年间创立的长兴楼,是常州唯一的回教菜馆,坐落在双桂坊与公园弄交界的丁字路口,两层楼面朝北,西侧便是马园巷。这里既能承办高档清真宴席,也能满足市井味蕾。烤鸭是招牌,冰冻糟鸭、五香牛肉、清炒牛肉丝更是看家绝活,即便冰冻糟鸭价格不菲,依旧食客盈门。最受欢迎的当数麻油素面,在那个麻油凭票供应的年代,这碗面成了上班族的早餐首选,配上牛肉汤与生煎牛肉包,总要排队许久才能尝到。

义隆素菜馆自20世纪30年代落户于此,1982年迁至南大街,它的素火腿与素月饼早已融入常州人的生活。这里的素火腿,早在1934年的《珊瑚》杂志上就有记载,近年来还被评为“中华名小吃”,为双桂坊的饮食名气增添不少分量。1937年,马三保师傅创办的马复兴面馆,糖醋小排骨列入常州名菜,大肉面与煎馄饨更是让老常州人念念难忘。
常州银丝面的传奇,始于1912年的味香斋。一位湖北撩面师傅用细面做出“洁白如银、纤细如丝”的面条,从此得名。70年代初,南大街开设银丝面馆,这里的面条用精白面粉加鸡蛋白制成,经特制细齿面刀轧制,配上鲜美的汤料,韧性十足且爽口不腻,不愧《中国名小吃》收录之名。
青果巷口的三鲜馄饨同样讲究,面皮加鸡蛋白特制,馅料是鲜虾仁、鲜青鱼肉与鲜猪肉的三重奏,汤料则用老母鸡慢煨,这才有了“三鲜”之鲜。大麻糕的美味,藏在每一道工序里。精白面粉发酵、熟板油擦酥、配料制馅、烘烤出炉,连表面的白芝麻都要淘净炒熟去壳。用同款技艺做的“蟹壳黄”小麻糕,名气甚至传到上海城隍庙,只是外地的口感终究不及常州本地的地道。
回教麻糕则是另一番风味,素油制作的长方形小麻糕松酥香甜,冷后不僵,每日限量供应。那时排队的方式很特别:把钱与粮票折好顺次放在麻糕桶边,无需人守着也秩序井然,这是那个时代独有的默契。
常州人把包子、馒头统称为“馒头”,迎桂馒头店的加蟹小笼馒头最是出名。自清道光年间初创,经百年改良,形成了独特风味:熬蟹油、制皮冻、紧酵面包制,蒸好后蟹油金黄、香气扑鼻,配上姜丝香醋,肥而不腻。每到秋天蟹季,店前总有长队,常州人为这口鲜,从不怕等。光明甜白酒店的桂花甜白酒,用毛钵头发酵的酒酿,混着淡淡的桂花香与酒香,入口甜醇回甘,“酒不醉人,人自醉”。后来酒店关门,终究也难寻踪迹。
美味斋糕团店曾是双桂坊的甜蜜担当,两间店面里,汤团、元宵、堆花大团子的香气终日不散。后来分出的常州糕团店,将桂花酒酿元宵与四喜汤团做得愈发精致。前者曾在上海“大世界”挂名热销,后者包着芝麻、豆沙、百果、鲜肉四种馅芯,集香鲜甜糯于一体。堆花大团子更是民间喜事的标配,色彩鲜艳的造型如同工艺品,藏着常州人的生活仪式感。
常州银丝面、加蟹小笼包等制作技艺已列入“非遗”名录,常州的味道里藏着城市的根与魂。而双桂坊的故事,正是这份传承与发展最生动的注脚。
作者:范炎培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常州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