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资讯> 地名信息

隐藏在常州小街巷里的“秘密”

网址: 日期:2023-11-02

常州龙成.jpg


常州,一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每条小街巷的背后都蕴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01  娑罗巷

 

娑罗巷,南与局前街相连,北与博爱路相接。此地原称锁龙巷。相传巷内曾栽有娑罗树,以盛开的娑罗花而得名。明永乐年间由郑和从西洋带回,传入中国,在此地开始种植,而始有巷名。

 

1.jpg

 

常州三杰之一恽代英的在常居住地,即如今的恽代英纪念馆,就位于娑罗巷。严格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场馆保持清代传统建筑传统格局,既是一座烈士纪念馆,也是一座传统文化纪念馆,不仅传承着恽代英青年领袖的光伟气质,更传承着延陵自古以来的水韵千秋。

 

2.jpg

 

馆内以“青年的楷模恽代英”为主题,详细介绍了恽代英的生平和革命生涯。恽代英纪念馆是了解“常州三杰”不可错过的纪念场所,也是常州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3.jpg

 

 

02  杨柳巷

 

杨柳巷,自西瀛里到西大街,长290米。杨柳巷因常州望族庄氏于明末在此建造宅园、巷内遍植杨柳树而得名,是郡城内颇具特色的街巷。

 

4.jpg

 

清《常州赋》有“过杨柳之巷,迎风碧柳垂檐”的描写。明崇祯年间,常州“传胪”庄应会之子庄同生,在巷内建造赐瓯堂过程中,发现一阶石下刻有“乾元”(唐肃宗年号)二字,以为祥瑞,遂称其地为 “乾元地”。

 

巷内有万卷楼、玉山草堂等建筑,万卷楼为庄氏藏书楼,藏书甲于吴会太仓,与清初钱牧斋建在常熟拂水山庄的绛云楼并称而闻名一时。清代著名诗人吴梅村的《汲古阁歌》里有“嘉隆(指明代嘉靖、隆庆的年号)以后藏书家,天下毗陵与琅琊”,即指此。

 

值得一提的是,《常州日报》的前身——《常州工人报》,是在杨柳巷诞生的。1954年7月1日,《常州工人报》创刊,社址设在杨柳巷26号。1958年1月1日,改称《常州日报》。

 

5.jpg

 

杨柳巷西侧是占地约3000平方米,旧时称“西庄”的民元里壹号,更是常州市中心一块独特的文化景观。这里集聚了志王府、邹浩祠、民元里民宅、庄氏济美堂、传胪第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有着丰富的历史遗存群和厚重的文化积淀,是常州文艺青年的汇聚之地。

 

6.jpg

 

走进民元里如置身仙山琼阁,顿生隔世之感,整个院落宅第均为明清风格建筑,过街砖雕门楼,建筑群落为江南古建筑的精华瑰宝。

 

 

03  茭蒲巷

 

茭蒲巷,是青果巷通往双桂坊的一条巷弄,长485米。

 

此巷方志早有记载,由来不详,称此地原为隋代司徒陈杲仁(陈司徒庙)的后花园,后因庭院荒芜,茭类蒲类植物蔓生,遂有此名。

 

7.jpg

 

巷内西部还有花椒园,为邑人种植菜蔬之地,后有商家在此购地置屋,绿荫成片,花木掩映其间。巷东有实验小学,1949年前名山中学亦建于此。茭蒲巷与正素巷、天井巷、西庙沟、雪洞巷,5条名巷成梳齿状通向青果巷,在常州很有影响。

 

常州老地名中与陈司徒相关的地名还有:崇法寺(人民公园内),原为陈司徒宅后圃;西庙沟,原为陈杲仁兵仗库,内有陈司徒洗心池;陈渡桥,初为陈杲仁所建,明唐荆川刻石记其事,后桥废重建;邀筵上,在潘家桥,为陈司徒出母丧至此,村人设筵邀之,以此得名。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文旅常州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