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资讯> 地名信息

地名文摘 | 古今地名大赏:“小”名字“大”历史

网址: 日期:2021-07-08

龙成.jpg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干门次第开。”寥寥数字便描摹出古时京城的繁华景象。可如今,“长安”一名早已淹没在历史的洪流里。

翻开我国数千年地名演变的图谱,有一些地名沿用至今,比如“河北”;有一些地名被湮没于滚滚历史烟尘之中,比如“西域”;还有一些地名名称依旧,但所指范围早已不同,比如“山东”。中国国土辽阔,历史悠久,数量庞大的地名如同浩瀚的海洋,它们不仅是特定区域的符号,其中更是意蕴万千:有源源不绝的文明沉淀,有事过境迀的烟雨沧桑,有本地变迁的刻痕印记,更有着中国人血脉的归属,铭刻着神州大地的摧璨河山,记录着泱泱中华的峥嵘岁月。

那么,你了解地名背后的故事吗?

第一阶段

从“荆楚之南”到“烟花损州”


“江南”最早出现在先秦两汉时期,《楚辞·招魂》中“魂归来兮,哀江南”中的“江南”,指的是楚国首都郢(现在的湖北荆州),位于长江中游地区。而今天的“江南”指的是浙江、苏南及上海地区,在当时被称作“江东”。从东汉末年战乱开始,由于这些区域潜藏着政治中心的归属问题,“江南”和“江东”的概念开始混淆。

自东吴、东晋至南朝,南方政权以建康(现在的江苏南京)为政治中心。六朝时期,长江中游的军事地位又极为重要。因此长江下游地区开始发挥重要的政权功能,使得“江南”一词的辐射版图渐渐下移,主管长江下游区域的扬州的重要性逐渐大过荆州。


第二阶段

从江浙之南到多元空间

在“江南”的辐射范围从长江中游迀移至下游以后,其具体所指的范围在各个时期又有不同。

自唐末五代到南宋,浙西、浙东两镇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构成了两宋时期“江南”的核心区域,总体上也符合我们今天认知中江南地区的范围。唐代白居易书写的“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中的“江南”,据文献记载,就是指苏州、杭州一带。北宋柳永词中称钱塘地区“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及谚语“苏湖熟,天下足”,都是对江南美丽景色、富饶风物的描绘。

第三阶段

江南水乡富甲一方

自从六朝政治中心转向长江下游之后,上到达官贵族下至普通百姓,纷纷通过水路、陆路进入这一地区,直接或间接促成了其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唐德宗时期藩镇作乱攻破长安,朝廷流落汉中,全靠浙东、浙西两镇的财富沿运河送往汉中,唐朝的天下才得以延续了一百余年。韦庄在天下将乱之时,感叹“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便是此意。

土地丰饶、财富通达,江南地区的工商业趁势蓬勃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成为这里的一道独特风景,进而载入史册。此外,江南各大书院林立,为这片区域培养了大量人才。从近现代到当代,江南地区走出的文化名人数不胜数,鲁迅、周作人、徐志摩、余华……人才济济与原本雄厚的经济、文化积淀相呼应,共同构成了一幅江南胜景,延续至今。


【来源:课堂内外

作者:梦涵 文龙

2021年第04期】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地名世界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