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资讯> 地名信息

团城的那些桥,你知道几座?

网址: 日期:2025-01-13

龙城.jpg

 


看过《清明上河图》的人,都不会忘记里面那座桥。木质的材料,长虹卧波一般,桥上桥下车来船往,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号称宋团城的老溧阳,先后一共有多少桥?它们长什么样儿?很难一句话说清楚。


 11.jpg

▲清嘉庆《溧阳县志》中的双桥

 

依据《溧阳县志》(嘉庆译本,下同),团城最初的桥似乎应该有五座。即四城门的东平门桥(最早这里叫迎春门)、南安门桥(迎夏门)、西城门桥(迎秋门)、北固门桥(迎冬门)以及联系城中河两岸的春雨桥。四城门的桥原本没有独立的名字,于是因城门而命名,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另外城中间的河道上有两座水关,上面(游)的叫清晖门,下面(游)的叫挹秀门,看上去也有桥的功能。

 

因为团城始建于南唐(公元938年),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从那时起,至少应该有七座桥(含两座水上关)。

 

另外,南唐时代,溧阳城原本有第五座城门,即位于西北部的青安门,但是到元朝至正十五年(1353年)青安门被废除,新修的城墙把它排除在城外,因此青安门有没有桥无从查考。

 

 

这七座桥应该是什么模样?

 

前四座可能是吊桥,也可能就是普通的木(石)桥。理由很简单,历史上溧阳县城的城墙历代加固整修,甚至在城门处建筑坚固的碉楼、瓮城,都有城防的考虑。今天我们去观察这四座桥的所在地形,感觉河道特别窄,也许就是方便架设吊桥。至于水关,无疑应该是可开合的闸门。

 

据《溧阳县志》记载,东平桥横跨东护城河。由明成化年间知县员贤重新修建。后经历史变迁,成为现在的钢筋水泥平板桥(其他三座,现在的规制、体量与它差不多);南安桥横跨南护城河,由明正统年间知县邬王矞建造,清朝乾隆二十四年重建;西成桥横跨西护城河,明成化年间知县员贤重建;北固桥,横跨北护城河,由明朝宣德年间本县人黄伯安建,我想这里应该添一字:修建或者重建。

 

这四座桥如果不是吊桥,也应该是比较坚固耐用的木石结构,因为它们除了每天要走过荦荦大观的车马,更多的是历代都肩负战争防御的功能,历史上发生在溧阳的大小战斗有十几乃至几十次,哪一次都与这四座桥有联系。但也可能是如本地埭头舍头桥一样比较平坦的石拱桥,因为石拱桥坚固耐用,平坦一点的话也并不影响车马的来往。上文说过,如果仔细观察,我们应该能发现,这四座桥下的河道特别窄,这除了是因为瓮城建筑的需要,也许成为建筑石桥的一个地形条件。

 

下水关挹秀门的存在并不十分顺利。到明朝宏治四十三年的时候,据说风水不好,被知县赵应元、教谕林楚堵住,并在不远处东面的城墙上另开一个新水关,名字叫做跃龙关,后来历任知县或开或塞,理由也各执一词,一直到清朝乾隆三年(1738年),知县吴学濂重开下水关为止。见过苏州吴门的人都知道,最早的水闸其实就是可开合的一道木栅栏,后来逐渐演变成坝上加闸的模样,因为这两道闸处在城中河的两头,关隘的作用应该十分突出,又加上本地河网密布,团城自古处在中江(胥河)和溧金漕河两条黄金水道的交汇点上,中间还夹着一条源自曹山、瓦屋山的濑江,河流运输十分重要,所以水上关隘的作用也就非常突出了。

 

在团城的中间和周边,应该还有其他几座非常有名的桥梁。

 

首先就是春雨桥。俗名中桥,在老县署东面,团城的正中间。《建康志》记载旧名“东市桥”,始建年代人物均已不可考。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三月,知县陆子遹重新修建。当时天久旱而得雨,所以改名春雨桥。以后多次重新修建,现在名字叫东风桥。明朝溧阳名人宋臣熙有诗云:“城心跨水一梁悬,水落舟胶篙不前。断石依崖遗篆迹,桥成记自赤乌年。”可见此桥的来历很古老,造型也很优美。

 

其次就是夏桥,又称秦公桥。离开县城二里(东南),《金陵志》中作“下桥”。又说,在南宋绍兴年间,因桥靠近秦梓(秦桧之兄)府邸,名叫秦公桥。以后几经倒塌重修,现名夏桥。这个名字,与旁边存在过的彭氏夏林的夏暗合,这可能不是一种巧合。古代的这座桥该长什么样?我推测,可能是一个拱桥,就像城北的观莲桥,既美观,又便于抗洪、走船。

 

第三就是凤凰桥。俗称上桥,又名双桥,分南北两座桥,距离县城一里左右,在码头街梢头三江汇聚的地方。因形似展翅凤凰而得名。是溧阳境内上游各条水流汇集的地方,桥下水流特别湍急。明弘治年间(公元1497年左右),知县符观建造。后几经兴废,始木后石。至今保留原名。如今在凤凰桥边立有一块纪念碑,上书凤凰桥的来历,以及历代修建经历的记载。邑人戴懋有诗赞云:使君鞭石驾长虹,镇压金渊地势雄。东有孤城相兀对,西来二水此交通。经营未见劳民力,成就争夸不日功。从此行人无病涉,小船闲却柳阴中。

 

向下箭头.jpg


在漫长的岁月中,团城以及周边的有些桥已经逐步消亡。它们的名字有文德桥、武功桥(在文庙遗址左右两面);砚读桥(在团城旧县署东北面);利涉桥(在太白楼遗址、上水关下);白马桥(县城东面半里路);通微桥(在县城东南一里,也叫二贤桥);长安桥(俗称土桥,在城西南河沿);小桥(在码头街);藏舟桥(在码头街存留仓西面,官船停泊处);望贞桥(在凤凰桥南面);横桥(在凤凰桥北面)……

 

12.jpg

▲观莲桥

 

解放以后,政府为了方便市民进出和运输,陆续在溧阳团城以及周边又兴建了清安桥、人民桥、工农桥、团结桥(和平桥前身)、彩虹桥(又名长城商厦桥)、竹墅桥、和平桥、博爱桥、支农桥、荷花桥、安康桥、将军桥、状元桥、西山桥、泓口大桥等十几座桥梁。重新恢复修建了通向高静园的偃月桥、响屧桥等历史名桥,以及建在护城河西边的仿古石拱桥凤棲(栖)桥,并有效保护了昆仑桥附近的古桥——观莲桥。

 

13.jpg

▲凤棲(栖)桥

 

这些桥梁,尽管造型各异,但严格意义上作为观赏风景的桥梁,我以为只有四座,那就是观莲桥、偃月桥、响屧桥和凤棲(栖)桥。而这前三座桥的名字,来自于有根有据的溧阳历史。凤棲(栖)桥尽管不能算溧阳的古桥,但也是由溧阳“凤栖轩”的古建筑典故而来的。

 

中共溧阳市委党史工委

溧阳市地方志办公室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溧阳史志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