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对于一座城市,有着和生命一样丰富而深刻的含义。地名的命名和变化,往往折射着一个地方的发展和变迁,蕴含着一种凝聚力、亲和力,还有复杂的情感。它是一个地方文化的载体,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
人杰地灵的溧阳,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正式建县名“溧阳”。溧阳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灵秀的自然风光、崇文重教的乡风民俗,造就了溧阳的地名既兼容地域地理风貌,又接纳民间约定俗成,不但命名生动,寓意深刻,而且易认易记,琅琅上口。
溧阳地名之自然美
地名本身就是一个美的词语,溧阳地名指称地物的自然特征确实优美。比如:天目湖、百丈沟、石岩里、响屧桥、桃园、石榴圩、画诗、沧屿园等,以优美的山水桥梁名称、优美的植物名称、优美的景物,使人产生美的感觉,得到美的享受。
天目湖的前身是兴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沙河和大溪两座水库。当时,溧阳数万民工用了10余年时间,筑成了全国罕见、江苏特有的两座大型水库。后来,溧阳人利用生态建设的契机,将这两座姐妹湖命名为“天目湖”。两座水库地处天目山余脉,从空中鸟瞰,恰似两颗明珠镶嵌溧阳大地,故名。湖区群山环抱,湖岸蜿蜒曲折,湖区内布满大小岛屿,奇花异草,色彩缤纷;野生动物,栖息繁衍,形成完整与和谐的生态系统。
旧时,溧阳城南的燕山北麓,有个了不起的水利设施——百丈沟。据说,曾历任六部尚书的溧阳籍宰相史贻直,一次随乾隆皇帝下巡江南,当龙船在长荡湖中向溧阳进发之时,他向皇上禀报家乡美丽而富庶的山川风物,有意夸大其词地说:“有百里长沟、千里长山……”其中的百里长沟,指的就是这里的百丈沟。
清嘉庆《溧阳县志》载:“百丈沟又叫百丈沟坝,以前有坝三十四所,储水以灌高地。”现在的百丈沟,呈现在世人眼前的是一幅幅自流灌溉的水利风俗长卷:山水顺沟东流,在一道道沟坝处汇聚成一个个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池塘,乡民取水方便,农田浇灌快捷,在溧阳的水利建设史上,它是一朵光耀千古的奇葩。
溧阳地名之表意美
溧阳地名的表意美可概括为以下几种:
祝颂型的表意美——
这类地名,包含强烈的感情、明快的色彩和秀美的字眼。如三胜村、金山里、寿星渡、五圣圩、功德山和仙人垛等。
三胜村原名下田村,上世纪50年代末,人们靠合作化生产解决了温饱,买上了蚊帐,村民高兴之余,联名给毛主席写信报告,毛主席审阅后,感慨地在信上批注“谁说鸡毛不能上天”,并亲自将下田村改名为三胜村,寓意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抗美援朝三大胜利。如今,三胜村又有了值得自豪的三件事:一是村庄环境美化,成为全省推广的典型;二是村里后生兰秀凯当了远望号舰长;三是农家子弟沈祖富曾当选2012年中国经济十大新闻人物。
艺术型的表意美——
这类地名优美别致,如同玲珑剔透的工艺品,透露出文人雅士深思熟虑的匠心。如读书台、文昌阁、梅园、瑶墅、花园头、礼诗圩、莲花塘、圣塔山(又称霞山)、月牙塘、画眉滩和碑亭巷等。
这里讲的读书台,指的是溧阳观山北麓的蔡邕读书台。据清康熙《溧阳县志》载:“蔡邕读书堂在县西四十里读书台上,在泰虚观(注:观山)东北,今蔡氏堂独存”。南宋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陈亮造访此地时,写下了《蔡邕读书台》诗一首:“一拳宛在水中央,万倾碧波浸渺茫。往迹至今憔石户,樵人指点说中郎”。这位博学多才的陈亮,为逃难亡命江湖,在吴地长达12年之久。他来到溧阳,看中了观山北麓的台地,遂有感而发。
圣塔山,俗称霞山,山边有落霞圩自然村,洮湖中港(河)经此由西向东,流入蒲玕荡。每当日落西斜,霞光四射,景色绝佳。村民追求地名美,取唐代诗人王勃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名。
愉悦型的表意美——
这类地名赞美时政,赞美人生,赞美风俗,给人欢愉快乐的美感。如增福、翻身、新胜、团园、长乐、乐太圩、同乐巷等。
翻身村地处大溪下游的和尚圩,地势低洼,解放前十年倒有九年荒,村民住滚笼棚,小伙子打光棍,生活非常贫穷。解放之后,在党的领导下,农民组织起来,兴修水利,筑圩固堤,设涵置闸,进行机电排灌,变水害为水利,粮食连年增产。大家盖了新屋,穿上新衣,光棍汉娶了老婆。过上好日子的农民感激地将村名定为“翻身”。
溧阳地名之传奇美
地名蕴含美,人们自古以来就不断探索和追求着地名美。溧阳地名美还表现在神奇的传说故事中,并且穿透在山岭岗墩和塘坝水库的名称之中。这些流传于民间的地名故事,有展示神界精灵征服自然、惩恶劝善的,有颂扬英雄人物与腐朽的社会、丑恶的世俗进行斗争的,给人以启迪,开拓生活视野。在伍员山、金牛岭、仙人山、神墩、神塘口、张仙岕、龙潭、龙虎坝、王母岕、石屋山、青龙山和丫髻山等地名中,都蕴含着形形色色的神话故事。
金牛岭在溧阳市南部横涧境内,山中松竹茂盛。传说,一天金牛口渴极了,它就从山岭上跑到山下来,把农家门口泡衣服的一脚盆浆水喝个精光。喝完后,尾巴一翘,屙下一堆“牛屎”,以报答主人。农妇拿着纱线衣什走出门来一看,盆里的浆水没有了,却变成了一盆牛粪。她一气之下,把脚盆里的牛粪倒在地上,谁知这一泼,只见盆里流出的是闪闪发光的金子。她急忙收起脚盆,可为时已晚,盆里空空荡荡的什么都不见了,地上的金子也像水一样流光了。后来,从金牛岭通向安徽广德的大路上,还可看到粒粒闪光的沙金,民间传说这是金牛撒的“牛粪”。“金牛岭”的名字就是这样得来的。
王母岕位于天目湖镇毛尖村境内。据说,很久以前,溧阳是古东海的内湾,这里气候温和,山峦起伏,景色秀美,是神仙迷恋的好地方。王母岕便是王母娘娘听歌赏舞、宴请宾客的“十二瑶台”之一。王母岕原有大云寺,寺内供奉着王母娘娘塑像,唐代时香火鼎盛。在今王母岕之北山顶上,有火山石劈筑的“回屋”,还有石筑的日坛、月坛、瑶台遗迹,山南有泉池,称“九龙潭”,即瑶池。在原大云寺遗址边上,又有穴坛,人称王母洗脸、洗脚处。
溧城镇上阁楼村西边、功德山东南处,有座人工水库名龙虎坝。解放之前,这里是一片荒芜的“望天田”,有水插秧,无水抛荒。四周的山上,虽有48条涧水,但蓄不住、引不来,村民只好望水兴叹,靠天吃饭。老一辈人传说,这里原不缺水,坏就坏在“龙虎斗”上。什么叫“龙虎斗”?原来村后有两座山头,一座叫青龙山,卧着一条青龙;一座叫老虎山,藏着一只白虎。青龙和白虎,都想做一方之主,年年争斗。今年,青龙胜了,这里便是山洪泛滥;明年白虎胜了,这里便是旱魔逞威。不论哪一方胜,哪一方败,吃苦的总是老百姓。只有两家斗得疲乏了,休息一时,这里才能有几年好收成。
解放之后,为了发展生产,1952年,当时的溧阳县政府领导农民在这里筑起了水库,因为坝身连接青龙山、老虎山,所以取名龙虎坝水库。自从修建了龙虎坝水库,“青龙”和“白虎”被人民征服了,再也不敢争斗了。坝下那八百亩农田实现自流灌溉,旱涝保收,原来的“望天田”,变成了丰产田,原来的荒山秃岭,变为今日桃源。
溧阳地名之再创美
原先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根据所见所思,给一些地方命名。有的凭自然地形特征,有的是以动植物名称,有的以人体某一部分,有的以品器物件名称,其中有些地名难免粗劣,甚至庸俗、低级。后来经过反思,由文人雅士重新加工改造,给予一个温文尔雅的命名,优美而有韵味,所以谓之“再创美”。
溧阳周城村委会有个自然村叫古路西,早先是一片湖滩,俗称百亩滩。百亩滩有个葫芦状的村庄,住着兄弟俩。哥哥聪明能干,勤俭治家;弟弟好吃懒做,整天稀里糊涂过日子。大家看不惯老二懒惰糊涂的品性,称这里为糊涂西,“糊涂西”这个名字难听死了,大家当然不能接受。后来,聪明人就以谐音改为“古路西”,“古”者,珍奇精贵也,一改过去糊涂不雅的概念。这既表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又表现了乡民追求美的高度艺术和技巧。音近字异,意趣顿生,可谓化平谈为神奇,表现了艺术加工的再创美。
在溧阳地名之海中,美的地名还有很多很多,她们给人以丰富遐想和无限神往,等待着人们去不断发现。(施有道 陈家敬 翁丽娟 李桦 尹少鹏)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中国溧阳